黄石市阳新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13 黄石市阳新县统计局

 阳新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阳新调查队

(2010年3月20日)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大建设”为主线,积极采取“保运转、保目标、保稳定、促发展”等应对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变压力为动力,经济形势回升向好,效益逐步回升,结构有所调整,民生得到改善。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2009年受金融危机等复杂因素影响,全县经济波动较大,但经济总体运行的态势仍然处在良性发展区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3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3.6%,增幅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2.02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74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9.59亿元,增长16.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0.7%、45.4%和43.9%,拉动GDP增长1.45、6.18和5.9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5:42.6:36.9,其中第一、第二产业分别下降0.2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5个百分点。

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消费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对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全年阳新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平均比上年上涨0.5%,从总体上看,结构性上涨特征依然较为明显。调查的八大商品(项目)价格呈现“五升三降”的格局,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的有: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3%,衣着类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8%,居住类上涨0.7%。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的有:食品类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显现,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能耗企业偏多,电力价格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大,企业自身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偏低;资源约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生产资料价格依然不断上升,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更趋稳定。今年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5.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9.19亿元,增长10.7%;林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66.1%;牧业增加值3.86亿元,增长21.7%;渔业增加值7.64亿元,增长1.0%。

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123.55千公顷,同比增长4.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79千公顷,增长5.4%;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2千公顷,增长51.8%。全年粮食总产33.42万吨,比上年增产6.4%,全年油料总产3.94万吨,增产15.9%。全年棉花总产0.34万吨,增产13.1%。全年麻类总产0.62万吨,减产11.3%。全年生猪出栏41.12万头,比上年增产10.6%。猪肉产量3.04万吨,增产10.6%。家禽出笼217.47万只,比上年增产4.0%。全年水产品产量8.34万吨,比上年增产11.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10万千瓦,增长14.6%;农村用电量2.88亿千瓦时,下降4.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20万吨,下降3.5%;有效灌溉面积18.55千公顷,增长5.6%;旱涝保收面积14.06千公顷,增长5.9%。机电排灌面积11.83千公顷,增长0.2%。新农村建设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成效显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23.0%。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增长18.1%,重工业增长12.4%。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1%,内资企业增长12.2%。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县共有1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24家,其中内资企业127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家,外商投资企业1家。中型企业10家,小型企业119家。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9%,实现利润总额2.01亿元,比上年下降26.4%。亏损企业亏损额1.38亿元,比上年减亏2129万元。亏损面为17.9%,比上年下降7.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09亿元,增长11.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累计生产铜矿1.86万吨,同比增长71.6%;发电量8913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5.8%;原煤91.62万吨,同比增长73.1%。部分产品产量有所回落,原铝2.34万吨,同比下降70.9%,水泥360.2万吨,同比下降8.5%。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44万平方米,增长28.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0.29万平方米,增长20.5%。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9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9.05亿元,同比增长47.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84亿元,增长50.2%;突出的特点是城镇投资继续占主导地位,项目建设持续启动,带动作用增强,投资结构明显改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加大。

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工业投资再创佳绩。全县施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483个,同比增加53个,增长12.3%。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新开工项目5个,完成投资4.16亿元,增长39.0%。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7.0亿元,同比增长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