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珠晖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文化、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区共拥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新建综合性乡镇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全年共举办8场次大型“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活动,群众文体活动深入人心;农村和城市社区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艺活动63场次。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全年共创作文艺作品3件。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衡阳市体育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52个,其中区属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妇幼保健院1个,妇女儿童医院1个,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237个。卫生技术人员119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23人,注册护士386人,医院、卫生院床位748张。全区拥有乡镇卫生院4个,床位数248张,卫生技术人员14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年完成2个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着力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保障人民健康。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数653例,发病率213.17/10万,全年计划免疫接种67750苗,接种率9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100%,7岁以下儿童管理率94.20%,住院分娩率100%。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年内珠晖水厂、酃白路、船山东路、外环北路等10项新建项目相继开工,武广安置小区、东外环美化亮化工程全面竣工。深入实施城市畅通、整洁、绿化三大工程,开展整治行动46次,拆违2万平方米,城市秩序大为改观,湖北路、广东路、临江路等城市配套工程圆满完成改造提质,全区投入168万元对16条下水道、4条背街小巷(单列路)实施改造,改造下水道1280米,硬化路面1614米,安装路灯226盏、垃圾收集箱585个。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三万乔木进珠晖”活动,投入资金1400万元种植树木4.5万株,新增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16万平方米,城区见绿率大幅提高,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3%;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5.3%、47.6%;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9%。 九、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稳定发展。据区人口和计生局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562人,出生率为8.69‰;死亡率4.03‰,人口自然增长率4.66‰,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2.26:100。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3.83%,多孩率为0。全区继续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两项共发放扶助金40.03万元,扶助对象442名。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5元,增长13.2%。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62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12元,增长10.8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08%,下降1.3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10356人,增长3%,其中职工7966人,增长3.4%;参加失业保险6000人,增长1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3535人,增长11%,其中职工7155人,增长14%;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5484人,增长15%。城市低保月均保障7713户14557人,农村低保月均保障1938户3470人,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3.7%,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045.39万元,对困难群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为2608户城镇居民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02万元;14062名困难群众享受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达178.7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问题。全年对54名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安置残疾人就业50人,完成“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12人。 民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2518对,离婚登记703对,收养登记3对,办理老年优待证2135个,新建乡镇敬老院2所。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社区综合服务事业等都有较快发展。我区率先在城区发放90岁以上高龄老人长寿生活补贴26.9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8万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相对数均为本年与上年比较。 4、出生率、出生性别比由区人口和计生局提供。全区年末总人口及结构指标数据以全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