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珠晖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珠晖区统计局 2011年5月13日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活动,奋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建设,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着提升,经济结构显着改善,民生事业显着进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十一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9.76亿元,增长15.8%。分产业看,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3亿元,增长4.3%;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14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4.41亿元,增长20.0%;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68亿元,增长8.4%。一、二、三产业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8.3%、20.3%,分别拉动全区GDP增长0.22、12.37、3.2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为5.4%:60.3%:34.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8%。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221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失业再就业人数361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056人。全年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77班次,培训人员4620人。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1起,下降7.9%;死亡13人,与上年持平;重伤38人,下降55.2%;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0起,下降2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下降0个百分点;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未列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54.6万元,同比下降2.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民生问题薄弱环节较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18亿元;畜牧业产值3.73亿元;渔业产值0.42亿元;林业产值0.10亿元。农业产量方面,粮食总产量为34348吨;油菜籽产量为1335吨;蔬菜总产量为140333吨。畜牧业方面,出栏肉猪23.90万头;出栏牛0.03万头;出栏羊0.11万头;出笼家禽60万羽;水产品3760吨。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年末,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增长20%,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9799人,增长57%。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087万千瓦,增长1.06%。新建和改建各类水利工程1450余处。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投入资金876万元,建成酃湖新农村示范片1个,示范村7个。全年投入资金230万元建成通村水泥(沥青)公路10公里,新建农村渡口码头1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2个,开通无线电视“户户通”610户;农家书屋5个。新建农村沼气池44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台,添置垃圾围12个,垃圾桶20个,完成庭院绿化50户,栽种树木3万余株,在酃湖乡上托村建成农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全年解决了3700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2亿元,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94%。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家,比上年净增加7家。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27.19亿元,增长48.29%;利税5.64亿元,增长25.49%;利润2.58亿元,增长33.15%。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区建筑业总产值132.99亿元,增长52.07%;全区建筑业增加值31.73亿元,增长23.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3624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7112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94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32亿元,增长41%。“项目建设年”成效明显,全区城镇施工项目198个,其中500万元以上城镇施工项目18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56个,本年投产项目个数136个。 工业投资占主导地位。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1.22亿元,增长29.46%,其中,采掘业投资10461万元,制造业投资201744万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3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0.63亿元,增长21.92%。 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49亿元,增长39.47%。商品房竣工面积5000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17157平方米。 五、商贸、旅游和招商引资 社会消费繁荣活跃。在城乡居民收入显着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活跃态势。年末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6亿元,增长29.1%。 旅游工作成效显着。2010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2亿元,增长12.19%;接待国内外游客205.4万人次,增长16.86%。年末全区共有等级旅游区(点)4个。 招商引资规模扩大。全年共引进各类招商项目153个,同比增长10.15%,总金额65.37亿元,同比增长28.95%;全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0万美元,增长22.5%。全区实际引进内资28.55亿元。 六、财政 财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71亿元,增长35.05%;一般预算收入13487万元,增长37.9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2亿元,增长15.71%,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2.15%,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6.11%。 七、各项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6.11亿元,增加值31.69亿元。按新标准,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3家,201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和高新技术产品15个,争取省科学技术计划7项,市科学技术计划8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个。专利申请量132件,授权专利50件。签订技术合同6个,国家、省市支持全区各企业科研经费合计金额368.5万元。 教育事业巩固提升。年末,全区现有在职教师2060人,共有小学45所,中学4所,全区在校学生23122人。全年共完成4所合格学校建设,教育强区迈出坚实步伐。一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全年投资790.5万元提质改造17所社区幼儿园。全区幼儿园拥有量达到63所,在园幼儿6495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4.3%,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8.1%。二是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小学在校学生21242人,增长1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在校学生1880人,增长1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巩固率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