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望城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09 长沙市望城县统计局

望城县统计局

2011年4月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望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收获的一年。这一年,望城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这一年,全县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继续在全国百强县中争先进位;这一年,顺利启动了滨水新区建设,加快了省会新城区的建设步伐;这一年,全县以“项目攻坚年”活动为抓手,加速推进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蓄积了后劲;这一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态家园建设扎实开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快速发展。据测算,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29450万元(含托管的雷锋镇),比2009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258万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726508万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90684万元,增长12.1%。包括已调整至岳麓区的四个乡镇,按原19个乡镇计算,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00761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0549万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957296万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702916万元,增长11.6%。按环比速度计算,全县2010年GDP是2005年的2.14倍,年均增长16.4%。

目标全面实现。至2010年底,我县“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完成GDP242.9亿元(210亿元,括号内为目标数,下同),“十一五”期间(下同)年均增长16.4%(15%);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9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65亿元(500亿元),年均增长36%(11%);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6亿元(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5%(14.5%);

完成工业总产值399.7亿元(3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8%(23%);

完成财政总收入22.1亿元(20亿元),年均增长32.4%(2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14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4元(17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4.5%(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74元(8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9%(12%);

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31.3%(20%)。

结构调整改善。2010年,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8.7:71.1:20.2。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工业支柱突出。2010年,全县GDP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拉动GDP上升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5%,拉动GDP上升14.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5%,拉动GDP上升12个百分点,工业占全县经济的比重达到54.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3%,拉动GDP上升2.9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更加突出。

居民收入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178元,比上年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4元,比上年增长11.6%,城乡低保、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加大农业投入,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油茶种植和特种水产养殖,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1907万元,同比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219697万元,增长7.3%;林业产值4880万元,增长0.7%;牧业产值132775万元,增长4.9%;渔业产值28408万元,增长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147万元,增长1.9%。

201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3.13万亩,比上年增加1.36万亩,粮食产量36.46万吨,增长0.7%。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6.29万亩,比上年增加1.29万亩,水稻总产量33.9万吨。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稳定,产量提升,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8.4万亩,增长7.3%,全年蔬菜产量75.17万吨,增长5.1%;茶叶产量576吨,增长5.5%;水果产量28908吨,增长178%。

养殖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县全年出栏生猪103.96万头,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栏肉猪101.1万头,增长2%。水产品产量为21320吨,增长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399.74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9.26亿元,增长40.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00.48亿元,增长14.6%。全年全社会完成工业增加值131.45亿元,增长22.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105.98亿元,占35.4%;重工业产值193.28亿元,占64.6%。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食品及饮料制造业产值58.44亿元,占19.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89.45亿元,占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32.35亿元,占10.8%;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34.77亿元,占11.6%;电力生产供应业产值20.32亿元,占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完成24.23亿元,占8.1%,比上年增长15%;集体企业完成10.63亿元,占3.6%,比上年增长55.6%;股份合作企业完成4.33亿元,占1.4%,比上年增长70.8%;股份制企业完成150.48亿元,占50.3%,比上年增长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88.55亿元,占29.6%,比上年增长37.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1.04亿元,占7%,比上年增长66.8%。

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10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部分较快增长,只有个别产品的产量有所下降。其中,发电量54887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饲料119267吨,增长4.8%;乳制品17790吨,增长38.1%;啤酒269047千升,增长57.6%;精制茶623吨,增长19.1%;纸制品18247吨,增长8.7%;塑料制品2136.8吨,增长31.3%;锌加工2146吨,增长47.9%;铝材加工282056吨,增长392.3%;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103494平方米,下降33.2%;饼干9922吨,下降52.7%;服装172.26万件,下降26%。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226家,比上年增加26家,其中亏损企业12家,亏损面5.3%,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273.9亿元,负债合计172.8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01.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98.4亿元,主要业务成本250.4亿元,利税总额54.5亿元,全部从业人员33985人;年度总资产贡献率21.86%,资产负债率63.1%,流动资金周转率2.5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5.4%,产销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