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浉河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蓝图,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河南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政策机遇,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全区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魅力浉河建设演绎新精彩。 一、综合 201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9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1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形式,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6:39.8:46.6。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210万元,增长23.6%。其中:国税收入完成6403万元,增长26.3%,地税收入完成22802万元,增长25.4%,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1185万元,同比增长15.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5%,比上年增长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3%,衣着类价格下降3.8%,居住类价格上涨2.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5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农业 201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908万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247508万元,增长6.8%;林业产值12578万元,增长9.9%;畜牧业产值37979万元,增长5.0%;渔业产值10175万元,增长5.5%。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8357吨,增长0.4%;夏粮总产量15490吨,增长0.7%,其中小麦产量14006吨,增长0.7%;秋粮总产量132867吨,增长0.3%,其中稻谷产量122672吨,增长1.2%。全年茶叶产量15816吨,增长34.4%;草莓产量17567吨,增长9.6%;板栗产量26034吨,与上年持平。 年末肉类总产量16944吨,增长5.8%;牛奶产量3719吨,增长7.9%;禽蛋产量8336吨,增长1.9%;全年水产品产量11510吨,比上年增长5.5%。 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4%;各类拖拉机为5269台,比上年增加34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10台,比上年增加50台;农用运输车1810辆,比上年增加264台;全年农村用电量818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区属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26882万元,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06995万元,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4.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629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1379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0%;实现利税总额63854万元,较上年增长49.4%;实现利润总额58382万元,较上年增长50.0%。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88万元,较上年下降15.9%;集体企业增加值7547万元,增长3.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36616万元,增长3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1411万元,下降1.0%。 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2874万元,增长26.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44121万元,增长20.8%。 2010年全区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0143万元,比上年增长7.6%。全区资质三级以上企业个数为69个,与上年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1946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938560万元,增长22.6%;农村投资完成173386万元,增长14.7%。 在城镇投资中,按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47516万元,下降32.6%;集体单位投资62750万元,增长367.9%;民间投资828294万元,增长22.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4928万元,增长69.9%;第二产业投资171813万元,增长99.0%;第三产业投资761819万元,增长12.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29539万元,比上年增长19.0%。房屋施工面积377.9万平方米,增长29.0%;房屋竣工面积46.3万平方米,下降36.2%。商品房销售面积62.2万平方米,增长34.7%,其中住宅60.3万平方米,增长97.1%;商品房销售总额139335万元,增长16.7%,其中住宅130174万元,增长14.1%。 五、国内贸易 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820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25475万元,增长26.4%;零售业496477万元,增长17.0%;住宿业18716万元,增长4.8%;餐饮业157542万元,增长26.2%。按类型分:企业零售额286058万元,增长27.1%;个体412152万元,增长19.2%。按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696903万元,增长18.9%;乡村1307万元,增长12.4%。 六、交通、旅游和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货运量840万吨,货运周转量8400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6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9200万人公里。 年末全区共有旅行社23家。全年接待国内旅客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 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151万美元,增长42.5%;实际利用外资1643万美元,增长86.3%。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0年全区共有普通高中5所,招生1839人,在校学生5453人,毕业学生1875人;普通初中19所,招生8159人,在校学生23726人,毕业学生6933人;小学148所,招生7989人,在校学生43277人,毕业学生7258人;幼儿园52所,全年在园幼儿9980人。 2010年,我区共申报和实施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项,市级7项。取得科技成果7个项目,推广农业新技术5项。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产业魅力彰显,顺利实现了“十个一”(一园一漂、一台一亭、一塔一寺、一堂课一首歌、一周报一中心,即金牛文化公园、五道河漂流、琵琶台、龟山亭、千佛塔、观音寺、茶文化进校园课、“魅力浉河、美丽茶乡”区歌、浉河周报、浉河新闻中心)的突破,有效推进了全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数5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0个,服务站14个,采供血机构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所,执法监督所2个,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全年我区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奖牌6枚,其中金牌6枚。体育事业继续保持旺盛活力。 九、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