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临清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06 聊城市临清市统计局

临清市统计局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创新发展思路,深化经济改革,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23.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2.46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64.03亿元,增长16.5%。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1:64.3:27.6调整为7.8:63.6:28.6。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涨幅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分别上涨9%、2.1%、1.4%、0.3%、6.8%,食品类上涨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17.7%、2.6%、0.8%。

对外合作取得突破。坚持把打造区域品牌作为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成功举办了2010临清·中国轴承产业高层论坛、2010中国临清(青岛)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活动。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进一步深化与中冶、中色等央企的战略合作,引进了青岛即发、雪驰等一批知名企业。扎实开展项目筛选,储备“十二五”重点项目183个。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色奥博特、丁马生物科技被确定为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获国家及省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攻关计划4项,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处、山东名牌2个、聊城市级工程及企业技术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2家,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9.2%。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任务依然艰巨;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进程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土地、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总产值22.61亿元,增长3.1%;林业总产值0.12亿元,增长28.7%;畜牧业总产值6.85亿元,增长1.7%;渔业总产值0.84亿元,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91亿元,增长28.3%。各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农业72.18%,林业0.39%,畜牧业21.85%,渔业2.68%,农林牧渔服务业2.9%。

种植业形势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4.67万亩,比上年增长2%。其中,粮食作物121.54万亩,增长5.3%;棉花23.03万亩,减少5.5%;油料作物2.22万亩,减少23%;蔬菜和瓜类作物17.88万亩,减少4.2%。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粮食总产和单产均获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万吨,增长9%,单产434.9公斤/亩,增长3.5%;棉花总产量1.78万吨,减少11%;油料作物总产量0.47万吨,减少29.7%;蔬菜和瓜类作物总产量45.84万吨,减少0.6%。水果总产量4.92万吨,减少10.67%。

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1.76万吨,比上年减少15.8%;奶类产量0.16万吨,减少45.5%;禽蛋产量0.89万吨,减少15.7%。牛年末出栏1.51万头,减少26%;存栏0.8万头,减少13.8。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其他主要畜牧业产品出栏减少,存栏增加,其中猪、羊、家禽出栏分别为12.72万头、10.86万头、405.38万只,比上年分别减少17.5%、33.2%、15.4%;猪、羊、家禽存栏分别为7.89万头、9.91万头、160.97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3.6%、10.6%、24.6%。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聊城市级8家,分别达到4家和37家;新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130个,达到330个。中华鳖养殖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验收。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980项,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3个,比上年增加了44个。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7.87亿元,增长30.4%,其中内资企业产值711.13亿元,增长30.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5.52亿元,下降4.7%;外商投资企业产值21.22亿元,增长2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239.53亿元,增长119.9%;非公有工业实现产值368.08亿元,增长27.6%;轻、重工业分别实现产值375.85亿元、362.0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6.1%、35.1%,轻重工业产值比例调整为50.9:49.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6.99亿元,增长30.4%;利税总额75.94亿元,增长61%;利润总额47.88亿元,增长35.1%。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9%,保持在较高水平。

工业结构渐趋优化。制造业发展较快,实现总产值718.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增幅较全部工业高出0.7个百分点。全市骨干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发展档次加快提升,进一步构筑起发展新优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44.73亿元,增长13.5%;纺织业实现产值157.59亿元,增长30.9%;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产值108.13亿元,增长3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产值128.31亿元,增长37.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4.54亿元,增长33.7%。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共有15个,与去年同期持平,资质企业建筑业总产值3.75亿元,比上年下降3%,其中建筑工程3.1亿元,下降6%;安装工程0.65亿元,增长17.2%。建筑业开、竣工情况良好,建筑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3.81万平方米,增长50.4%,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36.68万平方米,增长19.5%。房屋竣工面积71.27万平方米,增长87.4%,其中住宅45.12万平方米,增长67%。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势稳定,城镇投资增长迅速。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城镇投资99.43亿元,增长28.3%;农村投资37.01亿元,增长2%;房地产开发投资3.57亿元,增长48.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21亿元,减少47%;第二产业投资117.65亿元,增长19.7%,其中工业投资117.65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投资22.16亿元,增长26.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4.14亿元,增长11.1%,批发零售业8.57亿元,增长23.5%,房地产业3.57亿元,增长48.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71亿元,增长99.5%。投资资金来源更趋多元化,本年资金来源共计138.37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自筹资金116.27亿元,增长25.6%,其他资金来源4.73亿元,增长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