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德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财政支出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全年财政累计支出18.52亿元,较上年增支4.23亿元,增长29.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6亿元,较上年增支4.26亿元,增长32.2%。其中教育、科学技术和支农三项法定支出分别增长21.4%、20.2%和35.4%,均高于17.3%的经常性收入增长。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全市财政新增专项资金1亿元,开全省县市区先河,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开通了城区到德兴铜矿五路公交车,提高了公务员津贴和事业人员生活补助等。新增1.5亿元资金,总额超过了3亿元实施公共财政政策,让更多的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提高。 金融支持能力不断提高。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信贷合理均衡投放的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金融运行持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有力支持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67.27亿元,比年初增加11.26亿元,增长20.1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4亿元,比年初增加6.54亿元,同增长16.01%。各项贷款余额37.32亿元,比年初增加6.29亿元,增长20.29%。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55.4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12.72亿元,比年初减少1.4亿元;短期贷款24.3亿元,比年初增加8.03亿元,增长33%。全年现金支出127.61亿元,增长9.4%;现金净投放3.7亿元,增长11.4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0407万元,增长18.48%,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075万元,增长158.35%;人寿险保费收入5579万元,下降4.43%,首次出现负增长。 八、教育、文化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购置电教设备近90万元,有效保障学校电化教学的开展,装配了7个标准化实验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春、秋两季学生学杂费免除率均保持100%。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得到社会广泛赞誉。2010年全市享受城市农村贫困寄宿生补助政策人数为3824人,享受资金204.5万元。全市共有中小学校86所,其中:中学23所,小学63所。在校学生41996人,其中:中学生13989人,小学生28007人。幼儿园达标率保持稳定,全市有达标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7012人。 教学质量继续提高。全市共有专任老师2576人,其中:拥有中学一级以上职称812人,其中女性252人;小学一级以上职称1301人,其中女性686人。教学质量保持稳定,高考升学率达71.57%。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隆重举办“精彩二十年,媒体看德兴”大型采风活动和“精彩德兴?魅力铜都”大型文艺演出,全面展示撤县设市二十周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江西日报、上饶日报等近20家各级媒体参加了活动,有效提升了铜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电影《美丽的故事》摄制完成,社会反响良好。《德兴市志》刊印出版。全年送戏下乡234场,送电影下乡1422场,镇村自办文体活动55场,建设了44个村(居)委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共有2000条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刊播,其中:488条被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录用。广播覆盖人口达31.08万人,覆盖率达95.6%,电视覆盖率为98.8%。全市拥有市级图书馆1座,图书藏书8万册。 九、卫生、科技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以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战略为统揽,重点抓好儿童计划免疫、重大传染病防治,卫生执法监督专项整治工作,启动首批35所村卫生所的建设,实现农村“疫情有人报、防疫有人管、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健康有保障”的目标,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实施了“光明?微笑”工程,启动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工作。全市医疗保障“三张网”的覆盖率已达到95.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集资金2707.5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5.08%,参合人数共18.05万人,参合率达到93.97%,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市拥有卫生机构数24家,拥有注册执业医师307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1.25人。拥有病床850张,每千人口病床2.9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43‰,妇女住院分娩率达99.1%。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积极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科研经费支持,共建立了45个科技示范服务基地。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个;全年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个,上饶市科技计划项目5个,共争取发展资金109万元。全市拥有4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贸易机构8家。其中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研发的核黄素、绿野木业公司研发的高吸附活性炭和明缘化工公司研发的食品碳酸钙被省科技厅授予“江西省优秀科技新产品”称号。德畅人造板有限公司承担的“竹制集装箱底板新工艺”项目荣获上饶市二等奖。并被人民网评为江西省唯一的“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市”。 十、人口、民政 人口总量缓慢增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统计,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293201人,人口出生率13.69‰,死亡率5.85‰,自然增长率7.84‰。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322971人,其中农业人口196836人。在人性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指导下,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1.75%以上,连续七年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称号。 民政工作稳步发展。成功争取设立新营和香屯两个街道办事处。全市纳入五保供养对象968人,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97万元,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全市有城镇居民8699人、农村居民8021人得到了政府最低保障救济,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补助金2553万元。全市城乡有2.04万人次困难群众得到了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资金859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均免费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下拨救灾救济款282.5万元,优抚优待金413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3212对,协议离婚593对,办理收养登记26件。殡葬习俗完全改变,全年完成遗体火化1486具,火化率始终保持100%。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提高。成功申报国家矿山公园,城区绿化率达47.36%,荣获“江西省园林城市”称号。重点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督促污染企业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0亩,整理和开发土地1995亩,关停了绿野活性炭厂等9家重点污染企业,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城市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10年工业污染治理施工项目8个,共投资1179.6万元。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2439万吨,达标率为96.32%。工业烟尘排放量280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9.11%;粉尘排放量67吨。工业用水总量为18039万吨,其中重复用水量达到14591万吨,占总量的80.89%,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