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井冈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1-09-04 吉安市井冈山市统计局

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1.15亿元,同比多增5.41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38亿元,同比多增1.5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通中学招生3073人,在校生8732人,毕业生2607人(其中:高中部招生975人,在校生2677人,毕业生759人;初中部招生2098人,在校生6055人,毕业生1848人)。职业教育招生470人,在校生822人,毕业生36人。普通小学招生1863人,在校生11684人,毕业生215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507人。

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17783人,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17783人;对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600人;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60人;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129人;资助当年考入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7人。

十、文化、卫生

全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艺术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8所,其中医院4所,农村卫生院16所,卫生监督所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皮肤病防冶所1所,妇保站1家,红十字会活动中心1家,爱卫办1家。

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0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221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423张,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193张。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8395人,比上年末增加700人。全年出生人口1839人,出生率为11.68‰;死亡人口828人,死亡率为5.26‰;自然增长率为8.25‰。全市城镇化率为39.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91.35元,比上年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16元,增长10.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4.62%,比上年下降5.8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4.45平方米和28.48平方米。完成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站22个;新增农村使用沼气1663户;完成“村村通工程”630户,农村电影放映1845场;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5%;农村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100%;实现农民安全饮水4408人;送戏下乡142场,各乡镇场文体活动138场。

年末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40人,城镇职业培训412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249人。15714人参加了失业保险,20235人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68人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36693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5823人城镇职工和4173人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

完成廉租房11000平方米,完成经济适用房6000平方米,廉租房补贴发放712620元。

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17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65元。

完成移民423人、扶贫项目193个、推进资金453万元、“雨露计划”634人。

全年征缴失业保险总额321.57万元,养老保险金额4196万元,基本医疗保险金额2020万元,工伤保险金额475万元。

全市拥有各种福利收养单位7个,收养床位560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53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52人。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市拥有1个环境监测站,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1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面积1297.5平方公里。全市设3个水质监测断面,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水质整体状况优;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经实际监测平均达到3级以上水质,优质率达到100%。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065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82吨,均在“十一五”计划控制范围内。辖区空气质量为I级。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二级标准,与2008年相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中心城区酸雨(PH值≤5.6)频率为88.6%,PH年均值为4.33,比上年上升了0.24,酸性有所减弱;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7分贝,达到4类标准,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好;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1.7分贝,达到2类标准,区域环境质量优级。

全年平均气温15.3度,平均降水量1519.7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85天,年平均日照1389.7小时。

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2起,死亡6人(其中5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在两会期间、黄金周期间和我市重大活动期间等重要时期,我市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2、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3、人口为公安年报调查数。

4、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