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渝水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贸易业和利用外资 政策推动消费快速增长。2009年,国家出台了送汽车、家电下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拉动了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0.08亿元,增长27%;从行业类型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的零售额16.42亿元,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9%、57.3%。 招商引资在困境中求突破。全年共引进项目135个,其中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个,引资到位资金47.3亿元,增长42.0%,其中境外资金5110万美元,下降11.0%,内资42.2亿元,增长51.6%。 对外经贸在经济复苏中取得新进展。2009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4177.06万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出口1904.43万美元,同比增长23.3%。进口总额2272.81万美元,同比增长11.8%。 六、财政 财政收入逆势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我区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政策,按照“三保一弘扬”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以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为宏观调控抓手,着力培植财源,优化支出结构,推进增收节支,年实现了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16017万元,同比增长14%,超亿元的乡镇(办、管委会)4个,比上年增加1个,超5000万元的乡镇(办、管委会)2个。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982万元,增长27%;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9.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7441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增值税(25%部分)10273万元,比上年下降12.4%;营业税20950万元,比上年增长32.6%;企业所得税6933万元,比上年增长18.3%;耕地占用税2803万元,比上年下降23.2%;契税3855万元,比上年增长59.8%;其他税收收入12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6.7%。非税收入完成12541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专项收入1548万元,比上年下降15.4%;行政收费收入5086万元,比上年增长12.8%;罚没收入1967万元,比上年增长87.5%;其他非税收入3940万元,比上年增长45.8%。2009年全区财政支出完成149076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20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公共安全3488万元,比上年增长34.6%;教育216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7%;科学技术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8%;文化体育与传媒1215万元,比上年下降6.4%;社会保障和就业19388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医疗卫生13298万元,比上年增长42.2%;环境保护4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29.3%,城乡社区事务9944万元,比上年增长0.6%;农林水事务22756万元,比上年增长67.9%,交通运输4102万元,比上年增长99.8%,其他支出4714万元,比上年下降22.2%。 七、教育、文化、卫生 城乡教育均衡化有效推进。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小学校布局的基础上,城乡学校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学校创建成果显着。渝水一中成功晋升为全省重点中学,新建南安、罗坊、姚圩、欧里、下村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渝水一中科技楼、鹄山中学食堂、人和中学教学楼和北岗中学学生公寓等校建项目全面完成;渝水一小童话音乐剧《鼠们与猫》先后获得全省第四届金色童年“六一”文艺演出表演特等奖和原创节目奖、第五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金奖。2009年,全区招收中小学生9919人,其中社会力量办522人,占5.3%。毕业学生10639人,其中社会力量办482人,占4.5%。在校学生48014人,其中社会力量办1435人,占3.0%。现有专任教师3815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3584人,占专任教师的93.9%。幼儿园134所,在园人数21046人,其中社会力量办17806人,占84.6%,教职工人数1644人,专任教师1028人。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2725台,图书藏量91.88万册,数字资源30586GB。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区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向省申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71个、农家书屋80家。全区有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乡镇文化站17个,村民小组文化室177个,文化馆站藏书10万册,组织开展文艺活动159次。广播节目平均每周播出140小时,区广播电台人口覆盖率98%,区有线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12小时,微波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85%。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率先在全省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农民“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姚圩中心卫生院医技楼、下村中心卫生院住院大楼等项目如期竣工;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行,为50%以上的农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09年,全区卫生机构2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床位511张;卫生人员852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3人,其中执业医师220人,执业助理医师55人,诊疗人次数79.99万人次,住院人数治愈率95.8%。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维持较低水平增长。2009年底,辖区内户籍总人口70.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35万人;农业人口38.78万人。人口出生率10.49‰,死亡率4.09‰,自然增长率6.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47元,分别增长10.6%、9.0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63人,再就业151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23人,劳务输出9万人次,发放小额贷款金额3936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得到提高,低保保障人数达4.1万人,发放低保资金6398.4万元;城乡医疗救助不断加大,全年累计救助4165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448.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