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渝水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措施,立足创新,真抓实干,经受住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逆境中回升。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8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45.63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0.0:55.88:24.1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16个百分点。市场物价总体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回落0.4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67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回落0.7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较大;GDP总量还很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能耗水平较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企业融资困难,经营效益有所下滑。 二、农业 农业产业有效推进,特色农业凸现规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农业产值14.43亿元,增长12.5%;林业产值2.38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9.19亿元,增长49.5%;渔业产值2.14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增长23.7%。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新余蜜桔、高产油茶、铁观音茶、有机农业四大基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1万亩、4.1万亩、4800亩、3000亩;成功举办“中国(新余)油茶产业高端论坛”,提升了渝水油茶产业知名度。 粮食作物保持稳定,经济作物产量有所下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71.8:22.2:6.0调整为74.8:20.0:5.2。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区粮食总产量36.35万吨,增长5.5%;棉花产量3822吨,下降4.9%;油料产量8107吨,下降18.1%;水果产量17167吨,下降10.7%,其中柑桔产量13263吨,下降3.5%;蔬菜产量7.59万吨,下降25.3%。 畜牧业明显回升。全年肉类总产量4.59万吨,比上年增长19.9%;生猪出栏40.8万头,增长15.9%,牛出栏3.85万头,增长6.4%,家禽出笼240.55万羽,增长9.7%,家禽产蛋量4900吨,增长140.8%。年末生猪存栏25.14万头,增长29%;牛存栏5.65万头,下降3.8%;家禽存笼140.6万羽,增长7.6%。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9年,全区水面养殖面积47051亩,水产品总产量1.72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特种水产养殖产量3608吨,增长9.3%,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1%。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投入进一步加强。2009年大中小型水库150座,总库容178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698万立方米,完成土石方70万方,投入劳动工日26.6万个,当年改造中低产田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38.3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35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升,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农机补贴力度,农民对农业机械投入意愿逐年增强。2009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9.85万千瓦,增长16.1%,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9.94万千瓦,收获机械动力2.1万千瓦,分别增长2.7%和26.5%,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的动力也分别达到0.57万千瓦、0.96万千瓦、1.43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4%、2.1%、1.2%。对农机化投入资金达2984.6万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中央、地方财政投入1072.6万元,增长76.7%;农民个人投资1912万元,下降21.9%。在农机化投入资金中,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资金达2793万元,下降4.1%,占投入资金的93.6%。 三、工业、交通和建筑业 工业快速增长,规模效应凸现。2009年,全区围绕保稳定、保增长、促发展,组织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加快三大工业平台建设力度,扶持企业度过金融危机难关,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GDP的46.8%,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完成工业总产值1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集体工业0.74亿元,下降了7.9%,股份合作企业0.14亿元,增长9.8%,有限责任公司63.08亿元,增长108.1%,个私企业76.56亿元,增长2.0%,外资企业完成4.66亿元,增长142.8%,港澳台投资企业1.27亿元,增长54.1%。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迅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区130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1.76亿元,增长51.1%,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在规模工业中,采掘业完成产值14.61亿元,占11.1%;制造业完成产值115.23亿元,占87.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1.92亿元,占1.4%。产销率达99.2%,企业亏损面为6.9%,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2.78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52.8%,总资产贡献率为20.2%,成本费用利润率11%。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区公路1441条,公路里程2118公里。旅客周转量15275万人公里,旅客运输量763万人,货物运输量815万吨,货物周转量2180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9.9%,26.6%,30%。 建筑企业效益有所下降。全区16家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总产值87212.4万元,比上年下降4.6%;完成竣工产值70149.4万元,下降1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23万平方米,增长16.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4.5万平方米,增长24.6%;实现利润总额9582万元,下降3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重点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坚持以抓项目、扩投资为中心,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增长32.8%。全区34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1.5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8个,完成投资18.22亿元,新开工目16个,完成投资3.36亿元。17个计划竣工项目中有12个项目如期竣工或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6个新开工项目中有12个按计划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快速推进,赛维6000吨硅料项目完成投资2.15亿元,形成1500吨产能;江西瑞晶500MW电池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2.63亿元,形成50MW产能;中冶南方63万吨冷轧电工钢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中冶环保钢渣零排放、20万吨模具钢、100万吨板材、15万吨薄板、新钢耐火材料、华国金属构件、华厦建材120万吨矿渣微粉、新良特钢80万吨特钢、中邦气体二期、汇丰管业等项目已正式投产或建成。吉阳恒基800MW太阳能电池及20条电池生产线设备、龙氏新能源铁锂电池等重大产业延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