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瑞昌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立志赶超、争先进位、各项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市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时作出实施科学发展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促进工业园区发展、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实施“十一五”目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十二五”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201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大步提升的一年。实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工业三项指标三年翻一番、消费品零售总额四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2010年生产总值过60亿元,人均14111元;财政收入过9亿元,总量在全省由第30位前移至第23位,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三年翻番”奖;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亿元,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工业发展先进县”、“工业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位于九江市第二;外贸出口总额突破5千万美元。 经核算,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达62.9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一产8.8亿元,同比增长8.9%,二产41.8亿元,同比增长17.0%,三产12.2亿元,同比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65.6:20.2调整为14.0:66.5:19.5。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9.5亿元,占GDP的78.8%,增长28.2%。其中第一产业3.1亿元,占一产增加值的35.0%,增长22.7%;第二产业39.3亿元,占二产增加值的94.0%,增长29.0%;第三产业7.2亿元,占三产增加值的58.5%,增长26.2%。 全市2010年末从业人员243413人,其中第一产业60016人,第二产业95724人,第三产业87673人。年末私营企业1388户,个体工商户11189户。 二、农业 一年来,我市坚持巩固“三农”地位,农村面貌发生喜人变化。全年粮食总产量8.1万吨,油料总产量1.7万吨;生猪出栏32万头,肉类总产达2.6万吨;小龙虾面积达3.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9万吨;水梨面积3.5万亩,山药面积1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总数达106家,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南义利安生猪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被列为九江百家示范合作社,油菜集中育苗、“一菜两收”经验在全省推广,荣获全省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先进县市。横港、桂林、范镇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赛湖蔬菜基地、南阳山药基地、横立山水梨基地基本建成,逐渐成为我市农技推广和农民增收的示范园。 新农村建设硕果垒垒。115个新农村建设点“三清七改”工作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覆盖面达28%;修通新村道路4.7万米,拆旧3.2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1528台,新建沼气池1280个,栽植绿化苗木6.3万株,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目标;投入资金1450万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荣获全省先进县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森林防火成效突出,荣获全省城镇绿化先进县和森林防火平安县。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制订出台《瑞昌市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通过以奖代补,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93个。范镇、夏畈、南义重点打造河岸景观工程,集镇品位明显提升;横港投入资金875万元,集镇道路形成“三横两纵”格局;码头投入资金914万元,副城区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白杨镇投入资金900万元,邻城近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高丰、肇陈、黄金等一批中心集镇面貌明显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围绕“三年决战工业300亿”主线,以码头工业城为主战场,我市全力以赴主攻工业,实现了由“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的初步转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家,总量排九江市第一;其中新增工业企业14家,净增13家。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2亿元,实现工业利税22.5亿元,均排九江市第一,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3亿元,排名九江市第二。 综合效益指数大幅提升。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44.5%,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提高48.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21.8%,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5.0%,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4.2%,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4.1次/年,同比快1.2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3.3%,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7327元/人,同比下降14.9%;产品销售率101.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强劲。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34%。纺织服装行业、机械船舶行业、建筑材料行业、矿冶化工行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6亿元、32.3亿元、32.9亿元、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8%、38.8%、35.4%、4.2%。四大支柱产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79.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82.4%。四大支柱产业为我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7.6亿元,是上年的3.5倍。码头工业城启动了江州东路东延、镇南路东延、梁公大道北接、滨江大道等道路建设,理文造纸、亚泥五六期、复合肥、蓝谷新能源、110千伏变电站和安置区建设顺利推进;完成征地6000余亩,拆迁600余户,建设安置住房30万平方米;城区工业园启动了杨林大道、赤乌大道东延、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4万平方米的华友科技新厂房等项目建设,园区功能更加完善,荣获全省先进工业园区。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6511万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613万元,增长50.3%,施工房屋面积4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796人。 四、投资和对外经济 201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3.1亿元,同比增长30.0%。城镇以上投资完成79.8亿元,同比增长26.0%。 工业仍是投资增长的主力军。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工业投资64亿万元,增长34.7%,房地产投资5.1亿万元,下降27.6%,其他投资14亿元,增长52.9%。 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引进项目70个,其中工业项目52个,合同资金265亿元,百亿项目1个,即理文造纸,成为我市投资总额和外资投资总额规模最大的项目;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分别是65亿的理文化工、30亿的多元金属镍、26亿的亚泥五六期、16亿的华润风电、10亿的沃土复合肥、10亿的龙源风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