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顺昌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03 南平市顺昌县统计局

顺昌县统计局

(2011年3月15日)

2010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奋力拼博,努力克服冰冻、冰雹和特大暴雨洪灾等不利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合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86亿元,增长2.6%,对GDP贡献率为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94亿元,增长13.1%,对GDP贡献率为54.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19亿元,增长8.1%,对GDP贡献率为3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0:34.4:42.6调整为22.8:36.4:4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万元,比上年增长9.0%。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高于“十五”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9%、11.8%和15.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4:38.3:36.3调整为2010年的22.8:36.4:40.8。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0亿元,增长2.8%。其中,农业产值8.45亿元,增长0.6%;林业产值5.30亿元,增长5.5%;牧业产值2.05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1.84亿元,增长3.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6亿元,增长2.6%。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7家,实现产值12.34亿元,增长21.0%。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38万亩,产量7.52万吨,分别下降2.2%、4.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5.58万亩,产量6.16万吨,分别下降1.0%、3.6%。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1.87万亩,产量9.64万吨,下降5.1%,其中柑桔产量8.73万吨,下降5.1%。截止12月末,全县工厂化栽培珍稀食用菌企业达31家。全年全县食用菌产量9521吨,增长61.1%,其中工厂化栽培白雪海星菇产量达6547吨,增长112.4%。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7万亩,增长7.9%,幼林抚育11.3万亩,增长9.8%。四大基地建设面积3.95万亩,增长3.4%。其中珍贵树种基地2064亩,大径材基地6549亩,工业原料林基地9222亩,毛竹丰产林基地2.1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2%。全县木材生产产量40.01万立方米,增长13.9%,其中商品材产量29.67万立方米,增长37.4%。全县毛竹生产产量845万根,增长4.1%;篙竹生产产量912万根,增长4.6%。全年林产品采集量1.64万吨,增长6.5%,其中竹笋干产量0.64万吨,增长0.3%。

全年生猪出栏8.46万头,增长1.0%;家禽出栏87.10万只,增长2.7%;兔类出栏7.35万只,增长3.2%。全县牛奶产量6300吨,增长0.3%;全县肉类总产量7735吨,增长2.6%。据水产局统计,全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9345亩,水产品产量5552吨,增长4.9%,其中淡水鱼类产量5064吨,增长2.0%,螺旋藻产量415吨,增长56.6%。

“十一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0%;水果总产量年均增长2.0%;食用菌总产量年均增长29.5%。

三、工业与建筑业

2010年,全县全部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41亿元,增长12.3%。

亿元工业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3家,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2.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0.8%,增长30.8%(现价),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8个百分点(现价)。

规模以上工业的食品保健品、建材、化工、电力、竹木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41.46亿元,增长30.0%(现价,下同),比上年加快22.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保健品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65亿元,增长44.9%;建材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64亿元,增长44.1%;化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10亿元,增长27.0%;电力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28亿元,增长24.3%;竹木产业实现工业产值6.79亿元,增长8.4%。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达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2%(现价),增幅较上年提高130.5个百分点。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94亿元,增长317.5%。亏损企业亏损额0.35亿元,下降75.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2.5%,提高74.8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9.04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消耗1.49吨标准煤,同比减少0.28吨标准煤,综合能耗下降15.7%(现价)。成本费用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5%,提高6.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4.9%,降低13.2个百分点;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提高,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0.8%,提高7.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7%,提高0.2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0%;全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9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县级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51亿元,增长112.5%。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9%,比“十五”期间提高12.0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城镇项目投资14.60亿元,增长15.1%;房地产开发投资1.84亿元,增长35.7%;农村投资6.87亿元,增长35.9%。

全年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11亿元,增长38.8%,高出城镇项目投资增速23.7个百分点。

全年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投资6.11亿元,增长29.7%,占城镇项目投资比重达43.5%。

全年来自国家预算内投资资金1.60亿元,增长52.4%;利用外资资金1.35亿元,增长236.6%。两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重19.9%,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5亿元,增长35.7%,增幅比上年提高67.0个百分点。1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商品房施工面积32.61万平方米,增长20.8%;商品房销售面积8.4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6%。截止12月末,全县商品房空置面积758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8%。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83.5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85.3%,五年间投资年均增长20.6%,比“十五”期间提高1.9个百分点。

五、消费品零售和居民消费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2亿元,增长12.4%。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94亿元,增长12.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58亿元,增长12.7%。分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零售额1.70亿元,增长25.1%,住宿餐饮业企业的零售额0.15亿元,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863元,增长3.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4749元,增长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