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东山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03 漳州市东山县统计局

2010年,全县围绕“海西建设,东山先行”工作主线,扎实推进《“9+2”纲要》、《建设国际旅游海岛行动计划》“两大工程”,实现经济增长提速晋位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大战役”成效显着,入围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十一五”圆满收官。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1.51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亿元,增长1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93元,比上年增长16.9%。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6.6:41.6:31.8。第二产业是经济上走的主动力,所占比重较2009年提升2.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2%,拉动增长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是重要支撑,增长贡献率达到32.1%,拉动增长5.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4.5%,较“十五”提升8.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4%(见表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价格上涨3.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

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实现100%覆盖,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县新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516人。农村就业渠道逐步拓宽,培训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475人。

二、农业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6.3亿元,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2.47亿元,增长3.9%;林业产值0.05亿元,增长11.5%;牧业产值0.8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31.38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9亿元,增长6.2%。

渔业发展保持旺势,当年钢质渔船新增121艘,全县年末达到745艘,比2005年增加629艘,总量位列全市第一,占全市的60%;鲍鱼、龙须菜海区吊养等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年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808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9.81万吨,增长3.5%,其中:海洋捕捞14.93万吨,增长0.9%;海水养殖14.05万吨,增长6.5%;淡水养殖0.83万吨,增长3.8%。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芦笋投产1.6万亩,产量1.7万吨;水果投产1.56万亩,产量1.12万吨;“订单农业”稳步拓展,白萝卜、大葱等蔬菜种植突破万亩。畜牧业规模养殖逐步增加,生猪出栏比上年增加近3千头。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现有15家企业分获省、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称号。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铜砵村、高陈村、坑内村、下湖村、湖尾村和顶西坑村6个村水泥路建设,全县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完成湖塘、山东等11个村通自来水工程。全县7个镇61个行政村全部通过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100%通过家园清洁重点整治验收的县份,荣获“全省家园清洁先进县”称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08.6亿元,增长51.8%;工业增加值实现28.45亿元,增长29.6%,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工业产值接近百亿元,达到99.91亿元,增长57.3%;增加值达到28.25亿元,增长45.9%。规模工业企业新增13家,累计达到138家;用电量19472万千瓦时,增长35.1%。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实现产值3.2亿元,增长12.5%;三资工业实现产值25.09亿元,增长31.2%;其他类型工业实现产值71.61亿元,增长70%。从主导产业看,一是水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58家水产加工企业实现产值70.7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70.8%,增幅达到61.7%,拉动增长41.1个百分点,有18家水产企业产值超过亿元;二是玻璃建材工业异军突起,实现产值15.6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15.7%,增长1.2倍,拉动增长10.7个百分点。从企业实力看,一是企业单体规模壮大,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1家(其中超10亿元2家),比2009年多出8家。二是企业效益持续提升,全年产销率9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8.62%,比2009年高出37.41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6%,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5.1%,均较“十五”提升20.4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72亿元,增长7.7%。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完成3.06亿元,增长10%。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7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26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38.09万平方米,投标承包面积占全部施工面积的比重为94.6%。全年新签合同价款3.35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98亿元,增长89.9%,高出全市水平45.4个百分点,投资总额是2005年的6.6倍,年均增长45.9%。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96亿元,增长96.3%。项目非国有投资比重达到73.8%,拉动全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2亿元,增长109.5%。其中:城镇项目完成投资28.7亿元,增长90.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2亿元,增长182.8%。全年农村项目完成4.935亿元,增长29.9%。整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21亿元、钢质渔船3亿元和房地产三大板块投资分别占比46.7%、6.7%和24.9%。

重点项目推进有力,24个县重点项目(重点办口径)完成投资35.52亿元,超出年度计划72.9个百分点。旗滨第三条日熔化600吨在线TCO镀膜超白浮法玻璃生产线如期点火生产,总投资25亿元的海之星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年末在建投资上亿元项目共有6个。

五、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74亿元,增长17.2%。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2.35亿元,增长76.9%。国家扩内政策效应、城乡居民大幅增收、旅游市场比较活跃、物价持续上走等多重因素促进消费需求张势有力。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9.32亿美元,增长77.9%,是2005年(1.05亿美元)的8.9倍,“十一五”年均增长54.9%。水产品出口呈现量质双赢的良好局面。全县当年有出口业绩企业达到61家。40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出口8.84亿美元,增长83%,占全部出口总额的94.8%。有4家企业出口超5千万美元,其中2家企业超亿美元。外贸进口4005万美元,增长159.4%。

全县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注册合同外资2502万美元,增长238.6%,实际利用外资2770万美元(验资口径),增长78.2%。

六、旅游

旅游产业定位进一步明确。全县正式启动、实施《东山国际旅游海岛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旅游建设年”活动,积极推动东山建设国际旅游岛列入省“十二五”规划和省“十二五”旅游规划。旅游投入明显加快。全年引进在建和签约的8个高端旅游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庄园、马里兰大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落户投建,建成马銮湾景区景观大道及沙生植物园新景区配套,风动石景区入口广场、九仙山景区首期工程开工建设。成功举办第十九届关帝文化旅游节、全国帆船冠军赛、中国·东山国际帆船文化节和第四届“中国县域旅游经济论坛暨东山国际旅游海岛发展研讨会”,《中国旅游报》、旅游卫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东山,旅游人气有效提升。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61.14万人次,增长17.5%;旅游收入6.26亿元,增长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