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河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增势强劲。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款119.2亿元,较年初增加11.6亿元,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5亿元,增长4.4%。各项贷款余额为74亿元,较年初增加4亿元,增长5.6%。全年累计现金收入249.2亿元,现金支出259.5亿元,现金纯投放10.3亿元。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8276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人保16321万元,财保1955万元。 七、交通和邮电 2009年,全市积极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全年投资6100余万元实施五大工程,完成道路建设工程37公里。截止目前我市公路总里程达831公里。其中国道84.6公里,高速公路23.2公里,县道169.2公里,乡道151.7公里,村道361.9公里,专用公路63.2公里,公里密度为140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4678辆,比上年增长22.3%。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4.1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5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375万吨,公路客运量370万人。 邮电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邮电业务收入241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562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1597万元。宽带网用户4.2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3万户,移动电话26.3万户,小灵通6532户。 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28所,在校学生82347人,教职工总数6822人,其中,专任教师6163人。幼儿园38所,在校学生9119人;小学140所,在校学生36149人;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34981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人数2098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入学率和就业率逐年提高。初中三年保留率达102.8%,小学五年巩固率达100.2%。今年,我市中考参考学生7446人,550分以上优生1814人,各项指标稳居运城市前列。高考二本以上达线704人,较上年增加118人,增幅达16.7%。其中文理两大类达线504人,较上年增加39人,首次突破500人大关,实现连年稳步攀升,创造了河津高考新的辉煌。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6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88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83张;卫生人员总数23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0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9.9%。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综合达标率为96.5%。2009年,全市参合农民为279024人,参合率为99.1%。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帮建农村图书室37个,全市农村图书阅览室总数达195个,藏书总量近40万册。2009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1554人,数字电视用户25139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27%。 2009年,全市共举办市级运动会5次,向上级输送体育人才10人。在运城市田径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共获21金、18银、15铜的好成绩,在运城市青少年国际式摔跤和武术比赛中,分别获得13金和2金。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据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390996人,比上年增加1644人,同比增长0.4%。其中,男性201599人,女性189397人,城镇人口176449人,乡村人口214547人,城镇化率为45.13%。全市人口出生率11.38‰,死亡率6.32‰,人口自然增长率5.06‰。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09年,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36913人,年平均工资279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45元,比上年增长12.2%,城镇占人口20%低收入者收入9958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8625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占人口20%低收入者收入2473元,比上年增长12.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10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33元,比上年增长26%。 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6.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0.5%。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2009年末全市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5581人、60046人、35733人、6879人、34300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均超过目标。全市农村养老保险自6月中旬启动以来,共有125927人参加新型农保,参保率达70.3%,并为全市60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助。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2009年,全市各类敬老院10个,拥有床位818张,收养人数119人。福利工厂19个,职工人数3755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621人,其中城镇5465人,农村10156人。各类优抚对象1046人。 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009年,全市二级以上天数345天,同比增长12.7%,大气综合污染指数1.58%。进入空气质量优良城市行列,是我市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最好的一年。先后否决了22家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关停9家污染严重企业,取缔5家死灰复燃土小企业。加大对重大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80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4万吨。供热率达80.7%,污水处理率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6%;划定了城市烟控区,城市覆盖率达100%,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水土治理率达到100%。完成了1个环境优美乡镇、3个生态村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全年实现综合能耗528万吨标煤,比上年下降17.6%。 注: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生产总值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已作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