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壶关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1 长治市壶关县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县完成货运量160万吨,增长16.8%,公路货运周转量919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5.9%,公路客运量128万人,同比增长16.4%,公路客运周转量510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82.1%,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工程完成投资2100万元,全县新修村村通水泥路141公里,使全县村村通水泥路达到805公里。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419万元,同比增长10.6%,邮政业务总量完成404.13万元,同比增长12.3%。扩大了本地电话和移动电话覆盖面,本地电话用户达到33518户,其中城市用户12533户,乡村用户20985户,公用电话521户,其中IC卡电话85部,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1.69%。

旅游业迅猛发展。随着旅游线路太行山大峡谷旅游的开辟和整合,投资360万元进行了旅游循环路建设,对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100万元,同比增加2100万元,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比2003年增加11万人次,门票收入315万元,同比增加212万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15亿元,同比增长53.5%,增收绝对额7498万元,其中国税收入15600万元,同比增长51.1%,地税收入4450万元,同比增长70.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195万元,同比增长40.6%,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2379亿元,同比增长31.12%。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78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企业存款1.27亿元,同比增长13.6%,储蓄存款11.9亿元,同比增长24.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5亿元,同比增长45.5%,短期贷款6.3亿元,同比增长54.9%。全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2.7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商品销售收入0.89亿元,同比增长-12.7%,储蓄存款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2.7%。税款收入0.6亿元,同比增长127.5%,现金支出33.8亿元,同比增长27.1%。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推广成效显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以抓技术培训为重点,依靠科技培训促推广。培训人数1.5万人次,涌现出100名科技推广能手,全年共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8项,审批项目13项,推广成果项目10项,其中有4项被立为省级推广项目。

教育事业全面提升,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教育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常平六规制完全中学主体工程完工,宣传文化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全年共发放义务教育保学金13万元,资助贫困小学生1211名。多方筹集资金3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40名,职业教育增设了旅游中专班,在校生突破350人。文化艺术和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艺术表演团3个,全年开展广场文化演出16余次,大型文艺节目宣传活动40次,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县疾控中心大楼投入施用,县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竣工,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共诊疗人数40.2万人,业务收入1360万元,分别与同期增长32%和26%。全县共清理整顿各类药品经营单位293个,查处药品医药器械非法案件94起,取缔非法无证经营23个,捣毁售假窝点1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4年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年共有6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类裁判员达到40名,体育协会达到16个,老年体育人口达到3.2万名。

九、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环保事业快速发展。全年治污投资3800万元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1.5万立方米,今年内完成规划设计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2006年建成可望投用,彻底改变县城排洪排污不分,雨水污混杂,污水污染县域状况。

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奋进大街、西城路南延、紫团大街改造等重点路街工程,初步构筑起了县城“国”字型大骨架。县城新建各类绿地2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30%,完成园林化单位35个,建设精品游园6个。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园林化村庄建设,涌现出了百尺、店上、晋庄和小逢善、河西庄、四家池等一批园林化乡村、城乡面貌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生工作取得新突破,努力构建“三统一”、“三落实”工作机制,全县421名村级计生管理员兑现了工资报酬,发放计生奖励金8万多元,为500余名农村独生子领证户发放了每月20元的父母奖励费,为60户符合二胎条件,主动放弃指标,自愿只生一孩的家庭兑现奖励救助金2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干部职工平均工资突破1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年全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1353.7万元,比上年增长13.9%。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县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5%,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全年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82万元,全县共有1534户、3138人纳入了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县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8个,床位180张。全县全年受灾面积4.7万亩,成灾面积4.2万亩。全年共发放救灾资金60万元。其中,特困户和塌房补助资金16万元,救灾物资10万元,救灾粮食2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