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壶关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9-01 长治市壶关县统计局

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为主线,紧紧围绕实施四五战略,落实四抓四保,打造五大基地,建设小康壶关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创新思路、负重奋进、顽强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241772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20万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40212万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82340万元,增长6.4%。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8816万元,增长0.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718万元,增长15.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446万元,增长14.9%;金融业增加值8018万元,增长17.8%;房地产业增加值11224万元,增长5.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6118万元,增长1.8%。

人均生产总值8227元(按年末美元汇率折算为1205美元),增长8.8%。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9%、58.0%、3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1.4%、25.3%。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41922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5462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592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868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1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0余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24千公顷,增长0.2%;油料种植面积0.064千公顷,减少62.4%;蔬菜种植面积0.4千公顷,减少9.1%。

全年粮食产量44181.8吨,同比下降48%;其中夏粮842.1吨,下降4.6%;秋粮43339.56吨,下降49%。油料产量52.4吨,下降99.1%;蔬菜产量8488.3吨,下降20.6%。

全年肉类总产量7438吨,下降1.7%,其中猪牛羊肉6915.8吨,增长1.3%;禽蛋产量322.8吨,下降99.1%,奶产量353.8吨,下降53.2%。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034.3万元,下降4.9%。其中,农业总产值10151.5万元,下降29.8%;林业总产值5470.8万元,增长52.4%;牧业总产值15866万元,增长32.4%;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40万元,增长3.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困境中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570万元,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2216万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68691万元,同比下降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60091万元,比上年下降4.8%;产品销售率91.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比上年下降47.1%,生铁增长113.9%,焦炭下降28.9%,钢材增长97.6%。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514万元,增长9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扩大投资成效显现,增速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683万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城镇投资74179万元,增长20.8%。其中国有投资43416,增长272%,非国有投资30763,下降38.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60956万元,增长6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258万元,增长221.9%;第二产业投资18729万元,下降50.3%;第三产业投资39192万元,增长111%。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38.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256万元,比上年下降33.6%,其中住宅投资1740万元,下降45.1%。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旺势不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6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分城乡看,县消费品零售额61754万元,增长17.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5909万元,增长18.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6811万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179万元,增长21.3%;其他行业零售额2673万元,增长1.5%。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书报杂志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0.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县道四赵线改造,里程达19.6公里,完成了20条乡村公路改造任务,新修村村通水泥路20个村24.5公里.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5365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4.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9.6%,其中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14513辆,增长81.1%。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296万元,增长33.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000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700户,农村电话用户23300户;年末全县互联网用户累计达6796户。

景区品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次,增长8.6%;实现门票收入950万元,增长8.8%;旅游社会收入1.2亿元,增长20%。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压力较大。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6047万元,比上年下降42.4%;其中国税收入13349万元,下降56%;地税收入9001万元,下降18.2%;财政收入3697万元,下降4.3%。一般预算收入9492万元,下降27.1%。全县一般预算支出64787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平稳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7636万元,比年初增长17.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55792万元,增长11.9%。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8218万元,比年初增长33.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县有普通中学25所,小学25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496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64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20443人,其中女生9792人;小学在校学生数23626人,其中女生1178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其中女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9.2%,高中升学率46.8%。

科技推广成效显着。全年科技培训人员达到31690人次,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6件,申报各级各类项目18项,科技进步奖2项,农村技术集团承包项目3项,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成效显着。大力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所,村级文化活动室120个,96个农家书屋。举办秧歌、书画等各类比赛活动20多次,完成了八集电视戏曲剧《酸枣》拍摄工作。全县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0千册。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村村能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有线电视新增2070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600户。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医院卫生院病床位544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518人,其中医生283人。年末全县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达到100%,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271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