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天祝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3 武威市天祝县统计局

旅游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庆祝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届民俗风情旅游节,全年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同比增加0.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76万元,增长13.54%。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销售平稳增长。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9%。其中县城零售额2.96亿元,增长12.55%;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04亿元,增长16.43%,增速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3亿元,增长4.37%;餐饮业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4.78%;其它行业零售额20万元,下降30.76%。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稳步增长。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7944万元,比上年增长19.1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8342万元,下降6.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541万元,增长15.53%。

保险事业发展良好,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保险业务收入1489万元,下降18.37%;全年保险赔付金额达到353.8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06年全县实施科技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2项;这些项目中,新建项目7项,续建项目5项;总投资达1268万元。全部项目中示范推广项目2项,试验研究项目7项,培训项目2项。2006年组织上报4项科技成果,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06年科技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43%,其中农业达49%,工业达34%,新产品产值率达34%,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达90%,科技培训面达9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4%,良种覆盖率达98%,畜禽良种化程度达90%,全县科技人员达4135人,全年培训农牧民6万人(次),培训科技骨干5000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村50个,科技示范户6000户。

教育事业取得显着成就。2006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教职员工2977人,在校学生37309人,其中:小学20709人,初中11400人,高中5200人。初等教育入学率99.9%,毕业率99.9%,巩固率99.9%,普及率100.0%。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95.8%,巩固率99.1%,结业率99.9%,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7.3%。

200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给我县下达免杂费资金596万元,使义务教育阶段34258名学生(小学22563、初中11695)全部受益;为20950名贫困家庭学生(小学13620名,初中7330名)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达123.1万元,使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覆盖面达61.2%;县政府根据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在确保原有教育公用经费264万元的基础上,积极筹措189万元,按每生每年239天、每天1元的标准,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有7910名学生受益;中央和省级财政给我县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92万元。

2006年我县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考生1716人,大学录取考生1057人,录取率61.60%。有86名考生考入重点大学,其中2名文科考生进入全省百人榜。在全部录取的大学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573人,占54.21%。

中等专业学校考生185人,录取160人,录取率86.5%。在录取的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84人,占45.4%。

九、文化、卫生和环境保护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19个,广播站17个,放映单位10个,席座位71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1.5%,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2座,有线电视用户1.9万户,比上年增加0.2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3.8%。

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9个;病床床位414张,其中医院216张,卫生院19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7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47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94张。

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2006年体育人口达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2.25%,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180场次,参加项目15个大项,参赛人数5.0万人(次),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150所,实施达标面100%,达标率97.0%。2006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7次,参加县以上运动会运动员3610人(次)。

2006年获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省级一所,市级5所,县级2所。市级业训点2所。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处。截止年末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

环境保护工作保持良好成绩。2006年安排污染治理项目7个,完成污染治理项目投资274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7.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6.9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05吨,废气排放量345723万标立方米,废气处理能力每小时26.6287万标立方米。“三废”综合利用产值138.7万元。

十、人口

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与评估,2006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21.3万人,出生率12.7‰,死亡率6.11‰,自然增长率6.6‰;城镇化率为23.42%,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单位从业人员9343人,单位职工8987人,其中:国有单位8446人,城镇集体单位126人,其他415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5959万元,增长15.26%;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5800万元,增长14.39%,其中:国有单位15174万元,集体单位117万元,其他单位508万元。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1408元,其中:国有单位1435元,集体单位774元,其他单位1020元。

2006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66元,比上年增加550元,增长8.99%;农民人均纯收入1824元,比上年增加149元,增长8.8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4.64%,比上年降低0。5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26%,下降0.54个百分点。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74万人,比上年减少0.66万人。2006年累计农村贫困人口6.6万人,其中:当年返贫人口1.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