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石泉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各类校建项目工程实施良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9年共完成投资1.13亿元,其中争取各类专项资金9057万元,单位自筹615万元。相继实施了总建筑面积64451平方米的31所项目学校的36个土建工程。专项投入资金860万元,对全县34所保留学校的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生保教器材、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进行了全新配备,添置图书5万余册,全县中小学部室及实验仪器装备全部达到省颁一类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素质教育实施良好。全县20名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陕西省首届教育名家论坛,组织16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全市绩效工资专题培训。完成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者研修项目、省级骨干班主任及初中实验教师培训等13项培训任务,培养选拔示范课教师28名和县级骨干教师16名。制定了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标准,对全县13所学校完成了年度督导评估,城关一小、城关中学通过“省级素质教育学校”验收命名。第五中学、池河小学、曾溪小学通过“市级素质教育学校”验收命名。2009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326人,较2008年净增26人,高考万人比位居全市第四,全面实现了保位增数的目标;全县2009年初中升学考试成绩较去年上升一个位次,居全市第四。留守儿童教育管护“石泉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大中心和四支队伍建设全面推进。2009年筹资4030万元启动并完成了11所成长中心建设任务,投入369万元按标准为所有中心配齐设备并投入使用,26所成长中心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后柳、喜河2所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已增至2477人,志愿者近300人,留守儿童课题研究人员近70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着。2009年县园梦教育基金会共募集资金35万元,对全县108名基础教育阶段孤残儿、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特困生实施了救助,共发放助学资金5.18万元,救济物资1203件;向2009年考入二本以上院校101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资金30.1万元。全年已累计为501名在校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294.55万元。职业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9年相继投资450万元建成4228㎡全框架实训楼1幢;投资450万元建成数控技术实训室1个;投资400多万元新建职教中心校门、铺设校内道路和改造翻新旧教学楼;投资100余万元按标准建成了学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室。从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了4名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从初中选聘了1名专业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并先后派出16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中、省、市级专业教师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师资力量。我县职教招生717人,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任务的19.5%,位居全市第二。争取人人技能专项资金40万元用于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补贴,全年共对1361名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行了全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11523名居家创业的青壮年农民、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免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工作远远超过市年初下达的任务指标。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体系,大力实施“一个不少、一个不闲”的人人技能培训目标。县教体局被国家成人教育协会授予“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全县拥有普通中学、小学校71所,在校学生24289人。其中:普通中学12所,在校学生10990人;小学59所,在校学生13299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2478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18人,小学专任教师917人。小学生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8%,辍学率1.2%,初中毕业生高(职)中升学率为91%。 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2009年,不断加大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力度,6月底前全面完成07—08年度270个20户以上自然村6800套“村村通”设备安装任务,落实了办公用房,配置了相应设备,建立了村村通标准化服务站。对乡镇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整修、维护,整修线路近10(杆)公里。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00余户,有线电视入户率有了新的提高。加快县城有线电视发展巩固和集团性数字电视平移工作进度,全年平移数字电视用户3000余户。广播电视网络和信号传输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基本保证了用户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 旅游三产活力增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招商引资、公司动作”的模式,先后引进陕西仟百众、热点传媒、汉江明珠、秦巴山水等旅游开发企业,旅游产为内生动力增强,中坝峡谷顺利开园,子午银滩开工建设,后柳水乡、燕翔洞景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全年接待游客55.3万人次,综合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11%。 年末拥有图书馆一个,图书报刊等总藏量近3.2万余册,其中图书2万余册;电视差转机2部。年末全县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650余户,其中县城9800余户。 九、卫生、体育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09年,加大卫生体制改革力度,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全面完成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配送工作,实行农村药品供应“三统一”的要求,确定1397种药品为农村基本用药;制定了“2512”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开展65岁以下老人健康查体工作,免费为17859人进行了健康查体,对全县6万余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投资2800万元的县医院医技综合楼于2009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投资1208万元的中医院5400㎡医技综合楼灾后重建续建项目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677万元的10个乡镇卫生院灾后重建项目于年初开工建设,年底已陆续投入使用;红十字会灾后重建项目投资310万元的62个村卫生室建设当年已完成54个,全部投入使用。合作医疗运行良好,整体工作进展有序。农民参合率92.83%,全县参合人数达94.05%。截止2009年11月31日,我县累计为53277名参合患者报销补助资金1301万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扎实开展。一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储备应急物资等各方面作了大量的防止准备工作。通过实施防治的无缝衔接,1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已全部治愈,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扩散蔓延。二是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全县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08例,无危重及死亡病例。三是规划免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规范化冷链运转12次,计划免疫接种率分别达到或超过规定指标。四是及时开展乙肝乙脑等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对全县4361名儿童开展了乙肝疫苗补种和对7410名儿童开展了乙脑疫苗补种工作,五是完成了全县6780名儿童接种数据录入工作,对全县儿童预防接种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六是切实加强地方病、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工作。全年共计完成10个乡镇40个行政村288户食用碘盐监测和300例缺碘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投药工作。妇幼保健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加强两个系统管理,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97.04%和91.35%。二是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全面启动,当年4月底以前共救助贫困孕产妇417人,救助金额92900元,10月份底以前共发放免费住院分娩卡642人,共计补助438人,补助金额33.64万元。三是产妇及规范化妇幼保健门诊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县级2所、乡镇6所医疗机构产科达标建设和15所卫生院规范化妇幼保健门诊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命名。四是扎实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幼卫生监测和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全年累计完成新生儿筛查859例,筛查率达55.88%,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共计宣传育龄妇女2294人,摸排待孕妇女544人,费用叶酸459人,服用率达84%,随访率达95%。五是开展妇女病查治和儿童体检工作。为298名妇女免费进行健康检查,对幼儿园、学前班1352名入托入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对全县1638名儿童进行了氟化泡沫防治,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好评。积极开展县乡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工作。2009年11月县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的验收命名;池河、两河、熨斗、迎风中心卫生院已于2009年6月通过市卫生局“甲级乡镇卫生院”的命名。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着。全年共计出动卫生监督人力2200多人次,开展大型执法活动9次,开展专项整治12次,查处种类违法案件30余起,销毁过期变质食品2000余公斤,加强了学校食堂及“蛋奶工程”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确保了全县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