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丹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发展平稳。2009年邮电业务总收入完成11719万元,同比增长3.6%.邮路总长度1449.45公里,增长0.61%。新增通信用户26600户。 县城数字电视转换基本完成。电子政务平台一期工程如期建成,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到23077户,电视信号覆盖率97%,电视信号覆盖人口达14.1万人。 已通电的乡(镇)数11个,已通电的行政村200个,新建35KV变电站一座,城乡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全年用电量29275.7万度,同比增长4.27%,其中农村用电量1377万度,同比下降了30.38%. 五、商业、物价 消费拉动作用明显。2009年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城乡消费同步加快、商品货源充裕、市场健康运行的态势。全县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1亿元,比上年净增7705万元,同比增长19.55%.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2.76亿元,增长17.41%;农村零售额1.95亿元,增长22.72%,二者之间的差距为5.31个百分点,农村零售额增速实现多年来最快增长。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8148万元,增长23.74%;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为38255万元,增长18.59%;其他行业销售额为719.2万元,增长25.1%. 2009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1%,比上年同期下跌了5.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8.5%,上涨了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下跌5.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为98%,比上年同期下跌14.6个百分点;粮食类107.9%,下跌0.2个百分点;菜91.5%,下跌8.8个百分点;衣着类98.7%,下跌3.2个百分点。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中有增。2009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7.32亿元,增长4.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01亿元,增长12.54%,在地方财政中:非税收入8.09亿元,增长16.29%.人均财政收入20019元,同比增长4.8%.财政支出15.07亿元,增长2.61%,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支出5.85亿元,增长6.6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亿元,增长23.11%;医疗卫生支出0.55亿元,下降15.13%;公共安全支出0.52亿元,增长34%;教育支出2.33亿元,增长10.27%;科教文体与传媒支出0.81亿元,下降14.43%;农林水事务支出2.45亿元,增长2.88%;民生支出4.96亿元,增长19.21%. 金融业运行基本平稳,信贷投放力度加大。2009年为了认真落实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县成立了金融办,组建了城投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进一步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引进合同项目8个,总投资8.9亿元。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努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和资本金注入难题,与有关银行签订融资协议3项,获得贷款8765万元。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55亿元,比年初增加3.58亿元,增长10.8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13亿元,比年初增加2.51亿元,增长15.09%;各项贷款余额14.27亿元,比年初增加1.97亿元,增长16.04%;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0.7亿元,比年初减少4.77亿元,下降4.13%;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21.35亿元,比年初减少5.32亿元,下降4.2%,其中工资性支出7.05亿元,比年初减少2.81亿元,同比增长66.32%.货币投放10.66亿元,比年初减少0.52亿元,下降4.93%. 保险业呈较快发展趋势。2009年全县保险收入3900万元,同比增长21.46%,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24.33%;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600万元,同比增长17.56%. 七、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四制”改革继续深化,教育惠民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全年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2.33亿元,增长10.27%.全年撤并农村小学58所,拥有公办小学89所,小学教师人数1056人,小学在校生13766人;中学学校8所,中学教职工人数718人,中学在校生11529人。2009年,我县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五免一补”和高中阶段教育“三免一奖”政策的基础上,又落实了中小学“蛋奶工程”,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寄宿制学校,惠及学生12305名。县职教中心完成主体建设任务,金丁中学、永宁中学、义正中心小学、纸坊中心小学校舍改造项目基本完成。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我县拥有艺术团3个,吸收了大批文艺人才,排练了许多优秀的节目,城乡文体生活明显活跃。拥有文化事业机构21个,乡镇文化站13个、村级文化室108个,倾力推出了大型信天游歌舞剧《兰花花》,九吾山森林公园建成开放,《志丹书库》出版发行,修志工作有序开展,城乡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卫生事业健康稳步推进。年内维修改造乡镇卫生院5个,新修、改建村级卫生室122个,农村和城镇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5%和97%.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积极有效。2009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医疗机构床位数428张,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0人。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全县总人口13.68万人(常住人口),增长0.52%,人口自增率4.88‰,出生率11.05‰,死亡率6.17‰.据公安户籍人口年报登记,2009年末,全县居民总户数55178户,总人口149440人。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全县职工年均工资为43613元,比上年净增8697元,同比增长24.91%,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42924元,比上年净增6011元,增长16.2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37元,增长3.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年末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14017元,同比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0元,增长25.9%. 民生得到切实保障。2009年,我县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28407人,同比下降0.07%;城镇已参加养老保险7538人,同比下降42.72%;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9723人,同比增长25.82%;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8788人,同比下降26.12%;城镇已参加工伤保险4912人,同比下降39.64%.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520元和785元,覆盖困难群众14120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县慈善协会正式成立,募集基金450万元。“千人帮千户”扶残助残活动有效开展,1000多名贫困残疾人得到重点扶持。全年下拨各类救灾救济金205.5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新建廉租住房60套,发放租房补贴68.42万元,惠及475户1168人,被评为“全省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市廉租住房建设先进县”。新增就业人员1021人,其中安置大中专毕业生446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8%.十件为民实事全部落实,其中西阳沟便民桥、通村油路、高级中学至二道河照明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服务站建设按期完成,实施农村特困户危窑改造137户,大病救助200人,资助贫困大学生372人,培训特困残疾人及其子女110人,全县群众基本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县城气化工程主管网全部铺设到位,天然气入户873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