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0 红河州红河县统计局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4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8.12万美元,较上年增长3%;接待国内游客9.34万人次,创收5714.32万元;旅游业总收入达6042.96万元,较上年增长5%。以“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旅游行业正蓬勃发展。

全年共引进招商实施项目20个,实际利用省、州外资金90480万元。

七、财政、金融及保险业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202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十一五”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66万元,同比增长27.2%,“十一五”年均增长22.0%;财政支出90428万元,同比增长38.4%。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8895万元,比年初增长36.19%,其中:储蓄存款80067万元,增27.71%。各项贷款余额65074万元,比年初增长12.41%,其中:短期贷款18828万元,增长12.03%。累计净投放现金8918万元,较上年下降50.01%。

全年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480万元,比上年增长51.6%;各项已决赔款465万元,比上年增长9.2%。

八、教育

2010年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学校管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区域教育的统筹发展,全县教育工作进展顺利。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6所,其中职业中学校1所,普通中学14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195所(包括完小86所、初小11所、教学点98所),幼儿园16所(含民办6所);全县共有在校学生62504人,其中高中生1338人,职高生876人,初中生16650人,小学生37879人,在园儿童5761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27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7%,初中毛入学率达102.28%,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29%,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全县“两基”指标基本达到要求。高中教育再次有所突破,毛入学率达32.55%,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0年高考上线率达93.75%,较上年提高了28.87个百分点,名列全州第四。职业教育专业不断拓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共招生477名,使在校学生达到了876名。着力实施“1150”工程,进一步加快幼儿教育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撤并校点增办学前班。2010年5所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学前班,改扩建4所幼儿园(2所已完工),在园幼儿比2009年增加148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39.85%。

九、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2010年末,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1个,电影放映1个,民族歌舞团1个,图书馆1个,各类文化站、群众文艺组织16个;文化机构从业人员77人。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广泛普及。全年共组织文艺队演出46场,观众达54000余人;共完成农村电影放映1374场,观众达到294290人次。编创出了大型原生态歌舞“红河流韵”;编创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文艺节目一套;编创了“迎县庆、庆国庆”地税情文艺节目一套。文艺节目中有舞蹈《侨乡地税情》、《纳税人》、《宴》、《红河税情》、《和谐春风进万家》、《和谐》、《彝家欢歌》、《魅力四射》等。小品《哈巴狗的案件》;歌曲《祖国放心吧》、《哈尼梯田》、《雄奇的鲁玛大山》、《侨乡交警之歌》、《马路天使》、《红河烛光》等。2010年创作的歌曲,6首被州文化局纳入《红河歌曲集》,3首酒歌被纳入红河州酒歌精品歌碟,2首歌曲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奕车服饰》在红河文化刊物上发表。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数1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90张,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1.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70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0.9人;传染病发病率1/10万人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0.2%。

2010年末,全县广播覆盖率达94.45%、电视覆盖率达91.66%,有线电视入户率8.7%。共有卫星电视接收站375座,其中:县级1座,乡级6座。电视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300瓦。全年播发电视广播新闻、报道1312条,其中:被州级采纳104条。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10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7729人,比上年增长11.2%,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0352元,较上年增长2.5%,“十一五”年均增长18.5%。其中:国有单位6965人,增长17.6%;集体单位109人,增长16.0%;其他单位655人,下降34.0%。以上三种类型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劳动报酬分别为21046元、22276元、11092元,即分别增(降)4.2%、9.8%、-32.6%。农民人均纯收入1844元,比上年增长10.0%,“十一五”年均增长11%(不考虑物价因素);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与上年持平。据20点200户住户年报反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3元,比上年增长13.5%,“十一五”年均增长10.2%(不考虑物价因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48元,较上年增长10.4%;人均居住面积23平方米。

2010年全县共有福利院、敬老院13所、488个床位,年末在院人数484人;全年发放城镇低收入保障金571.5万元,月人均补助151元,共有低保对象1696户,3920人受益;发放农村低收入生活保障金2484万元,月人均补助50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5130户34500人受益;全县共有23984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筹措医疗保障金719.5万元;全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522人,征缴医保资金1438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3183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846万元;全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315人,征收医疗保险费131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60万元。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内。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2010年扶贫工作以稳定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为中心,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对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努力推进,成效显着。一是连片开发工作有新的突破:连片开发项目主要在迤萨、宝华、乐育3个乡(镇)实施,共涉及17个村委会115个自然村,受益农户6765户31140人,整合资金9293万元。二是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共争取到整村推进项目71个,每个点15万元,共1065万元,各项目基本完成。三是帮扶工作不断创新:上海市奉贤区帮扶红河县670万元,帮扶资金比去年380万元净增290万元;北京兵器集团总公司帮扶372万元,用于统筹安排全县的抗旱救灾人畜饮水工程。四是劳务输出成效显着:基地培训已完成902人、发证627人、发证率达70%,有序输出805人;引导性培训目前已开展78期3020人,输出2860人,就地转移安置105人。五是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实施:主要在迤萨镇、三村乡实施,其中迤萨镇大黑公大寨村31户150人,投资规模是274万元;三村乡咪尼村48户250人,投资规模是250万元,目前两个点已启动实施。六是加大信贷政策扶持力度和产业扶持投入:发放1700万元资金主要扶持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涉及全县13个乡镇2238户100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