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宁蒗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0-20 丽江市宁蒗县统计局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之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由于旱情严重给全县农业夏收作物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夏收粮食产量减少。面对旱情,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夏收减产秋收补,一产受创,二、三产补”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及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想尽一切办法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抓紧抓好各项工作,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一年来,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突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到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扎实基础、推进发展,进一步做好五大支柱产业的壮大工作,确保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优异的成绩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收官。

一、综合经济

经测算,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1500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2023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602万元,增长30.2%,其中工业经济完成增加值26104万元,同比增长27.4%,工业经济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314万元,同比增长3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5418万元,增长14%。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5718元,比上年增长17%,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3.8%。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经济呈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末(2010年)生产总值达15.0043亿元,是“十五”末(2005年)6.77亿元的2.22倍;生产总值增速“十一五”末(2010年)达16%,比“十五”末(2005年)的12%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十一五”期间达13.3%,比“十五”期间的9%提高4.3个百分点;“十一五”末(2010年)人均GDP达5726元,是“十五”末(2005年)2774元的2.1倍。

通过五年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全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三、一、二”发展变化为“十一五”末的“三、二、一”,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5.2%、25.6%、39.2%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8%、28.4%、43.6%,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了整体经济的较快增长。

二、农业和生态建设

一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生态建设工作,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政策好、部署早、措施实、力度大。面对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县委、政府及时成立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全县之力,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抗旱救灾之中,各级干部深入群众第一线,为农民群众想办法、出主意,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并通过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增强科技服务意识等措施千方百计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全县农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实现了“夏收减少秋收补”,大灾之年粮食增产的目标,全年粮食总产达到7.297万吨,比上年增长0.15%,创历史最高水平。加之今年全县畜牲业发展看好,全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6.2418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农业增加值(现价)4.20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

“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紧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强农、富农、惠农工作的实施,促成全县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8.1%,比“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速7.6%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畜牲业产值“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7.2%,比“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速14.5%提高2.7个百分点。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十五”末的86.65:13.35调整为“十一五”末的79.86:20.1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得到较快扩大,农业发展方式有效改变。

2010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39.9万亩,其中旱地35.7万亩;水田4.2万亩。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7.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5.8万亩;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5万亩。全县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56.2万瓦特;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618吨;农村用电量1406万千瓦时。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抓好生态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7.434万亩,零星植树40.5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1.7108万亩,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8.7%。

三、工业

一年来,县委、政府以“工业强县”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县工业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的客观实际,加大工业经济发展力度。通过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发展矿、电产业为主,兴办工业企业,狠抓安全生产,县内的煤矿、铁矿、水利等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企业尽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向实体经济加深的大背景之下发展面临严峻困难,但经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并采取积极措施,按照“稳运行、调结构、促发展、降能耗、保就业、保增长”的要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在电力电网建设、国企改革、技术改造、资源开发、节能减排等几项重大工作上做出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化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了全县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发展,工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对近年来全县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了有效拉动作用。“十一五”末工业总值是“十五”末的3.17倍,“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26%,比“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速22%提高4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工业增加值是“十五”末的1.73倍。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1.9%。其中:轻工业完成2.5亿元,重工业完成4.3亿元,重工业依然是我县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49.2%,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3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4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8618万元;产销衔接状况得到改善,产品销售率达到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