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谷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0 普洱市景谷县统计局

(四)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县有建筑企业27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4227万元,同比增长45%;建筑业增加值31206万元,增长41.5%;实现利润13631万元,增长2.2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9.87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强化项目带动,坚持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强化在建项目的管理和已建项目的后续跟踪,抓好交通、农田水利、市政、电力、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施工项目9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2337万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城镇投资141204万元,增长1.2倍;农村投资83596万元,下降8.6%;房地产开发7537万元,下降41.6%。

(一)大项目是主要支撑。在施工项目中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58个,占58.6%,完成投资额21419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2.2%(不含房地产项目9个,投资额7537万元)。

(二)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一产业完成投资17847万元,同比增长26.7%;二产业完成投资74043万元,增长35.1%;三产业完成投资140447万元,增长29.9%。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为缓慢。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537万元,同比下降41.6%。房屋施工面积11.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6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01万平方米,商品住宅竣工800套,商品房销售面积7.57万平方米,销售额1.22亿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引进项目8个,完成投资4.8亿元,增长14%。宁景二级公路、永临二级公路、碧云大桥建设快速推进,加快推进勐班至岔江油路、益智油路二期、翁孔至67岔口油路和正兴至宁洱界混凝土路面建设,建成通达工程238公里。

五、国内贸易

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在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全县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5026万元,同比增长19.8%。

(一)各行业全面增长。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4877万元,同比增长20.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149万元,增长17.4%。

(二)城乡同步较快增长。城镇实现零售额65049万元,同比增长21.5%;农村实现零售额29977万元,增长16.3%。

(三)非公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8731万元,同比增长17.5%;非公经济实现零售额86295万元,增长20%,占零售总额的90.8%。

(四)认真贯彻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全年共兑付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974万元,其中家电下乡产品10505台,兑付补贴275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538辆,兑付补贴699万元。

六、金融和保险业

(一)金融存款余额快速增加。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大环境下,全县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快速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9.88亿元,比年初增加7.93亿元,增长36.1%,其中:企业存款3.73亿元,比年初增加0.91亿元,增长32.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4亿元,比年初增加4.84亿元,增长36.1%;农业存款3.6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亿元,增长58.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8.31亿元,比年初增加1.26亿元,增长7.4%,其中:短期贷款5.6亿元,比年初减少0.23亿元,减15.8%;中长期贷款12.71亿元,比年初增加1.49亿元,增长13.3%。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8.94亿元,增长20.5%;金融机构现金支出63.86亿元,增长18.6%。

(二)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85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90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167万元;全年赔付支出116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896万元,人寿险给付269万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一)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703万吨,同比增长17.4%;货运周转量83095万吨公里,增长17.6%;客运量196万人,增长12%;客运周转量20985万人公里,增长12.1%。年末县乡公路通车里程2022公里,其中省国道223公里,县乡道1799公里。

(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0318万元,同比增长23.9%。拥有固定电话1.52万户,致富通6875户,移动电话17.7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8.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7939户,报纸累计订阅141万份,杂志累计订阅10万份。

(三)旅游业健康发展。对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编制《芒玉峡谷旅游景区详细规划》,认真做好旅游项目的储备工作,通过资源配置,确立了全县5个旅游资源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41万元,引进旅游项目资金300余万元。

八、文化、教育和科技

(一)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共送戏下乡82场,观众达5.7万人次,农村“2131工程”电影放映840场次,观众8.4万余人次,有图书馆一个,藏书5万册,借阅人次达6780余人次。为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老年艺术团、傣文化协会、老体协艺术团和乡镇文艺团体积极开展活动,全年演出累计143场。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全年共建立10个农家书屋,解决农民“读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积极争取3个村级文化体育广场建设试点项目,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了18个传承人重报市级保护名录的所有材料。印发《景谷》36期,共36000份。

(二)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全县有普通中学12所,专任教师844人,在校学生12223人;职业中学1所,专任教师14人,在校学生1338人;小学93所,专任教师1417人,在校学生22966人;幼儿园14所,专任教师188人,在园幼儿数4865人,其中民办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493人,民办教育得到良好发展。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73.85%,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控辍保学取得成效。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县现有校舍31.8万平方米,其中新建3.2万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3.1万平方米,扩大一中高中部,在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建成了主教学楼及集散广场的基础上,继续投入400多万元新建一栋实验综合缕,规划建设后的县一中,将实现高中达60个班,3000人,初中达48个班,2400人,在校学生总数达5400人的办学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