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谷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10-20 普洱市景谷县统计局

景谷统计局

(2011年4月6日)

2010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挑战,团结一心,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7403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6997万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4585万元,增长20.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13379万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5821万元,增长14.9%。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4、8.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6%、55.9%、27.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104元,同比增长14.4%。

(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生产总值中,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62801万元,同比增长17.4%,占生产总值的40%。全年招商引资4.8亿元。

(三)财政收支同步高速增长。全县完成一般预算总收入417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3265万元,增长46.61%;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966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1262万元,增长61.19%。税收收入21575万元,增长85.21%,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7%,其中增值税2911万元,增长21.15%;营业税5861万元,增长22.33%,耕地占用税则是财政增收一大亮点,增收7691万元;非税收入8093万元,增长19.77%。

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046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29394万元,增长39.05%。其中教育支出19383万元,增长46.66%;科技支出223万元,增长16.61%;医疗卫生支出12188万元,增长47.68%;环境保护支出2146万元,增长1.36倍;农林水支出17880万元,增长65.15%。

二、农业

通过落实中央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抗旱保增收工作,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157万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后同比增长9.5%。其中农业产值84295万元,增长21%;林业产值118712万元,下降4%;牧业产值32597万元,增长2%;渔业产值12063万元,增长1.2倍。

(一)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01835亩,比上年增长9.3%;粮食总产量135311吨,增长6.1%。其中稻谷产量65056吨,同比增长0.1%;玉米49407吨,增长13.1%;豆类4711吨,增长1.4%;小麦2787吨,减22.3%。甘蔗、烤烟、油料、咖啡、橡胶、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较大幅度增长,甘蔗种植面积88684亩,同比增长5.5%;烤烟种植面积39028亩,增长9.7%;油料种植面积53253亩,增长9.6%;咖啡种植面积16841亩,增长38.3%;橡胶种植面积137357亩,增长8.9%;茶叶实有面积156107亩,增长5.4%。

(二)林业生产略有下降。全县完成造林15.0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72%。松脂产量56155吨,同比增长2.1%;木材采伐量115.5万立方米,同比减8.9%。

(三)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猪和家禽存、出栏均有增长,猪存栏31.04万头,同比增长0.2%,出栏17.55万头,增长7.5%;家禽存栏133.78万只,增长12.5%,出栏174.09万只,增长2.2%。肉类总产量15414吨,增长5.9%。

(四)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建立鱼业发展担保基金,重点抓好威远、永平、民乐、正兴现有水面的利用,扩大罗非鱼养殖规模,积极引进优质品种的实验示范推广养殖,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48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13033吨,同比增长1.26倍。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年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15个,项目总投资822万元。选派新农村指导员131名,走访农户32266户,帮助群众办实事750件,参与各类矛盾纠纷调解579起。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安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家电下乡等农民直补资金7960万元,共有67896户、26.9万人直接受益。整合各类资金7342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产业开发、革命老区建设等项目,实施“一事一议”项目90个,投入资金743万元,改善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6751人口的温饱问题。

(六)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国庆水库、火营水库、团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曼转河水库实现截流,已开始大坝回填。兴建小型水源工程110件,新增蓄水能力25万立方米,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981件,解决3.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29万亩,现已建成高稳产农田地40.87万亩。全县农机总动力20276万瓦特,完成机耕面积25.16万亩,机械插秧面积20亩,水稻机收面积2.24万亩,小麦机收面积0.16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7373万千瓦时,化肥施用(折纯)量9286吨,比上年增长9.4%。

三、工业和建筑业

随着工业经济运行大环境明显好转,全县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17604万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后同比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8011万元,增长14%;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9593万元,增长30.8%。

(一)轻工业稳步发展,重工业快速发展。轻工业完成产值145561万元,同比增长4.7%;重工业完成产值172043万元,增长34.8%。

(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六增四减。六增:纸浆112631吨,增长1%、发电量32709万度,增长24.9%、原煤115189吨,增长74.9%、松香24117吨,增长45.7%、人造板150957立方米,增长18.1%、精炼铜1426吨,增长7%。四减:食糖23431吨,减42.3%、酒精1868千升,减31%、水泥200114吨,减14.6%、机制红砖5230万块,减13.4%。

(三)支柱产业四增一减。林产工业产值154906万元,同比增长25.8%;矿业产值20936万元,增长3.9%;工业产品茶产值22712万元,增长4.2%;水电产业产值11944万元,增长12.9%;制糖工业产值9001万元,同比下降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