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点军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18 宜昌市点军区统计局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2010年,全区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源结构,强化支出管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年完成区域内财政收入21170万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454万元,比上年可比数增长28.11%。地方财政收入中,其中:各项税收3520万元,增长24.64%。财政支出22659万元,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000万元;教育支出560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600万元;医疗卫生1300万元。

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探索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的新路子,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得到健康发展,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962万元,增长1.92%;其中:居民存款71102万元,增长19.6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7524万元,增长32.27%。

保险业稳步发展。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教、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5件,授权8件,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3.4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4.3亿元。义务教育五年脱困进步工程成效显着。点军小学迁建有序推进,点军一中、四中、五中和艾家小学塑胶运动场建成投入使用,五中办公楼及校舍维修改造基本完成,全区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达到全市中上水平。2010年,全区共有学校数14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中学4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数为7841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791人,普通中学学生3468人,小学学生3582人。全区小学入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2.5%。幼儿园9个,在园儿童1678人。素质教育工作成效显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逐步繁荣。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7%,电视广播覆盖率为100%。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增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计生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公共卫生设施逐步改善,区人民医院门诊楼主体工程顺利完工。2010年,全区共有5个医院(卫生院),卫生机构68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4人,注册护师、护士65人,拥有病床177张。进一步巩固初保达标成果,实行点军区人民医院与市中心医院联合办院,医疗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0城市开发有序推进,管理水平日益提升,五龙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江南水厂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城市路网加快延伸,宜万铁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竣工通车。2010年全区供水总量145万吨,其中:居民家庭用水量110万吨;用水人口4.5万人。道路面积14.55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3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6公顷,建成区绿化率45%。

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环保法制宣传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54.0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9%;工业烟尘排放量105.87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4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总额10900万元。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全年出生人口8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5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0.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1万人,占17.17%;乡村人口8.73万人,占82.83%。男性人口5.35万人,占50.75%;女性人口5.19万人,占49.25%。全区人口密度为196人/平方公里。

经抽样调查推算,全区常住人口为10.7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57元,增长10.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22元,比上年增长14.1%。纳入统计口径的城镇职工工资总额为14045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33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人数81210人。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逐步发生变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物价指标及城镇居民数据系市统计局公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