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1-04 南平市统计局

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基本建设投资高速增长。在基建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7.8%,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达34.4%,成为拉动基本建设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项目开发成效显着。在建项目843项,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724个,比上年增长55.7%;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个数为681个,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投资总额为54.81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市政府确定的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0%,比上年增长14.7%。全部重点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特别是一批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业企业更新改造项目的建设,如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二期工程,省际公路,南铝电解铝技改、长富集团三期扩建、大乘乳业三期扩建、邵武打叶复烤厂等,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7.09亿元,比上年增长7.5%。

综合运输能力比较平稳。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295.97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铁路490.8万吨,比上年增长13.0%;公路1749万吨,比上年增长0.3%;水运56万吨,比上年下降18.8%。客运量完成3881.7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铁路305.7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公路3510万人,比上年增长0.6%;水运28万人,比上年增长21.7%;航空38万人,比上年增长5.0%。

邮电事业继续快速发展。邮政业务总量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县(市、区)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固定电话用户68.74万户,比上年增长19.2%,移动电话用户51.97万户,比上年增长26.1%;数据基本用户15.78万户,比上年增长23.8%。

六、消费品市场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受“非典”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各行业之间的发展相对不均衡,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他行业零售额2.37亿元,比上年下降39.8%。从经济规模上看,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企业零售额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5%;限额以下批零贸易餐饮企业零售额7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9%,其中,亿元市场零售额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2%。

商贸餐饮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8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收入3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亏损企业22家,比上年减少1家。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扬,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按城乡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0.5个百分点;按项目分,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1.8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1.3个百分点。

七、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值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外贸出口总值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进口总值0.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新批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61项,比上年增长53.3%;合同外资金额3.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2%;实际利用外资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在新签合同中,投向工业合同金额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4%;投向社会服务业合同金额41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倍。年末实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676家。

对外劳务合作继续发展。外派劳务626人,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拓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大幅增长。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实际到资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倍。

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复苏步伐加快。旅游接待人数546.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实现旅游总收入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旅游直接创汇219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5%;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总收入完成20.8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9.03%(同口径增长17.2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收入3.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各项税收收入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国税部门税收收入1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地税部门税收收入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由于缓征农特产税、停征屠宰税,税性收入占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83.77%,比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同口径上升1.08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农业特产税等主税收入达7.8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5.82%,财政增收的主税基础比较扎实。

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2.0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5.78%,其中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84.26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3.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7.23亿元,比上年初增长24.4%,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新增贷款主要投放在工农业生产、投资和消费等领域。

九、科技教育

科技队伍和科研开发机构继续壮大,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步伐有所加快。全市列入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有25个,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61项,开发新产品243项。民营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新办民营科技企业36家,比上年增长20%,民营企业总数发展到368家。

教育事业有新进展。普通高中在校生49105人,比上年增加4708人;初中在校生165487人,比上年增加6077人;小学在校生248151人,比上年减少2543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2%;幼儿园在园人数65280人,比上年增加5373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2850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627人,比上年减少374人。

十、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剧场、影剧院23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总藏量80万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1个,博物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0个,文化站126个。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广播电台1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3座,每日播出节目10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19座,每日播出节目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