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1-04 南平市统计局

南平市统计局

2003年3月16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总体思路,广泛深入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抓基层、打基础、创机制,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亮点多、后劲足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一、综合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5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比上年快2.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65.98亿元,比增5.1%;第二产业增加值85.57亿元,比增19.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09亿元,比增9.5%。三次产业结构为25.9:33.6:40.5,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1.5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3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36.25万人,比上年增加1.35万人,增长10%,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1.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300人,下降2.45%;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000人,增长10.8%。年末全市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22家,共有1.44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6.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9%,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户籍人口304.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7.08万人,占35.2%;农业人口197.39万人,占64.8%。根据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全市常住人口284万人,人口出生率11.8‰,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6‰。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3.83亿元,比上年增长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55.08亿元,比增2.9%;林业产值15.33亿元,比增7.6%;牧业产值21.92亿元,比增10.7%;渔业产值11.5亿元,比增18.6%。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结构为53:14.8:21.1:11.1,与上年相比,农业下降1.2个百分点,林业上升0.2个百分点,牧业上升0.6个百分点,渔业上升0.4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10.24万亩,比上年减少9.78万亩,下降2.3%;粮食总产量141.06万吨,下降1.71%。蔬菜、烟叶、牧草、药材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233.74万亩,增长9.2%,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6.2:33.8调整为63.7:36.3。在非粮作物中,青饲料种植面积18.9万亩,比增42.3%;药材种植面积4.84万亩,比增27.56%;烟叶产量2.18万吨,比增25.7%;蔬菜产量135.12万吨,比增7.27%;食用菌产量3.31万吨,比增10.1%;茶叶产量2.92万吨,比增7.75%;水果产量48.96万吨,比增12.16%。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1.47万亩,比上年增长4.3%,全市森林覆盖率77.4%,比全省高16.9个百分点。竹业总产值32.06亿元,比增34.7%;留养新竹1.49亿株,是历史上护笋养竹最好的一年。

畜牧生产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6.5万吨,比增20%。生猪存栏138.37万头,比增8.36%;肉类总产量15.52万吨,比增9.88%;家禽存栏1452.61万只,比增6.44%;禽蛋产量4.74万吨,比增7.16%。奶牛业又有大发展,奶牛基地牧场总数已发展到51个,已建农户养奶牛小区和合作社14个,奶牛存栏达3.38万头,比上年增加1.43万头,增长73.3%;奶类产量6.24万吨,比上年增长76.8%。

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18.63万亩,比上年增长7.86%;水产品产量8.79万吨,比增10.8%。其中,捕捞产量1.3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养殖产量7.43万吨,比增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1.9%,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8.6%;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7亿元,比上年下降23.5%;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22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0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行业增长较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7.0%、143.0%和10.3%,其主要产品硅酸钠、饲料添加剂等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0.6%。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步伐,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分别比上年增长67.6%、107.1%、129.0%和130.8%,其主要产品液体乳、成品钢材、电线等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3.2%、71.9%和21.1%。林业税费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分别比上年增长48.1%和67.6%。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上升。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增长21.5%,重工业增长23.5%;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1.0%,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达到历史以来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39点,比上年提高15.9点;产品产销率为98.3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亏损企业亏损额1.38亿元,比上年下降26.4%;亏损面29.4%,比上年下降5.9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9家,建筑业总产值13.43亿元。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937个,比上年增长6.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1.8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4.68亿元,比增58.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01亿元,比增10.6%;其他投资6.42亿元,比增2.3%;房地产开发投资11.14亿元,比上年下降2.7%;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4.23亿元,比增5.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07亿元,比增16.1%。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91亿元,比增2.19倍;工业投资完成12.26亿元,比增29.4%;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0.9亿元,比增16.9%;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3.02亿元,比增7.9%;教育文化和广播影视业完成投资1.24亿元,比增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