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兰察布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商贸兴市和依法治市方略,紧紧围绕“构筑两个基地,打造三个中心,提高三个水平”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4.0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2.0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4.0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39.6亿元,同比增长24.0%,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4.4亿元,同比下降9.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8.0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5%;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1%;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71元,同比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0:45.6:35.4调整为本年的18.0:47.7:34.3。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完成预算任务33.25亿元的100.3%,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23亿元,增长35.7%,上划中央和自治区收入完成18.12亿元,增长41.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68.22亿元,增长39.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8.89亿元,增长25.3%,教育支出完成10.59亿元,增长48.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13.08亿元,增长33.9%。 全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1%。食品类中,粮食类价格同比上长5.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长38.0%,蛋价格上涨26.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4%,衣着类价格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4%,居住类价格上涨3.1%。全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8%。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4.2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4676人,增长23.6%;全年再就业人数13312人,增长4.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经济实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升级步伐相对滞后;居民消费价格存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转化的风险,遏制居民价格总水平继续走高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牧区投入不足、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任务较重,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改善生态环境和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的任务艰巨;社会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很大;完成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目标难度较大,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5.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8%。受旱灾影响,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4.0万吨,比上年下降45.1%;其中:玉米产量为22.4万吨,下降35.7%。薯类产量为30.16万吨,下降49.2%,油料产量为1.3万吨,下降69.4%。 牧业年度(六月末)全市牲畜存栏头数达到857.17万头(只),比去年同期下降2.4%;牲畜总增924.93万头(只),增长10.9%,牲畜总增率达105.34%;牧业年度良种及良种牲畜总头数840.77万头(只),比重为98.09%,比上年提高了0.71个百分点。 全年牲畜出栏(日历年度)835.7万头(只),比上年增加5.46%。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0.16万吨,同比增长1.56%;牛奶产量94.45万吨,同比增长4.58%;山羊绒产量73吨,同比下降14.1%;禽蛋产量1.28万吨,同比下降7.96%。 林业生产得到加强,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9.61万公顷,增长15.2%,完成造林面积7.73万公顷,增长720.2%,造林成活率较上年有所提高。 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4.59万千瓦,增长2.8%,机耕地面积达到55.5万亩,增长18.9%,化肥施用量(折纯)7.08万吨,增长2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38.4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98亿元,增长66.75%,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3.72亿元,增长32.22%,分所有制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55亿元,下降25.22%,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38亿元,增长40.74%。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36亿元,增长5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136.84%。 全年电厂发电量完成2485204万千瓦小时,增长23.6%。碳化钙产量达到1887903吨,增长16.2%,花岗岩板材产量达到927713平方米,增长13.9%,水泥产量达到2904328吨,增长0.9%。乳制品产量达到342100吨,增长81.5%,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达到64205吨,增长20.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1亿元,增长2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27.98,工业企业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7%,同比下降0.3%。 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单位数35个,年末从业人员7325人,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49958万元。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5.2万平方米,下降6.0%,竣工房屋面积104.2万平方米,下降13.4%。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87亿元,增长0.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01.54亿元,比上年下降10.5%。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95.9亿元,下降7.7%。国有经济投资完成110.3亿元,下降0.95%,个体经济投资完成32.6亿元,增长10.3%,其他类型投资完成52.97亿元,下降25.8%。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9.53亿元,增长1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9.04亿元,下降31.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7.33亿元,增长21.6%。城镇住宅施工面积295.06万平方米,增长12.8%,城镇住宅竣工面积196.17万平方米,增长75.31%,其中:经济适用房完成23.45万平方米。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5万吨,发电机组容量164万千瓦,水泥190万吨。 五、贸易业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9.9亿元,增长18.7%。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8.0亿元,增长22.4%。县的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4.4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总额71.1亿元,增长15.0%,餐饮业完成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40.7%,其他行业完成零售总额4.0亿元,增长13.8%,餐饮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 六、对外经济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210万美元,增长78.9%。其中:出口总额3817万美元,增长84.3%;进口总额393万美元,增长38.8%。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3个;年末工商部门注册的“三资”企业数33个,全年合同使用外商投资3114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到位资金156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