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伊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开放经济 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2011年全市辖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1978万美元,增长16.3%。其中出口42417万美元,增长15.8%;进口561万美元,增长129.5%。外贸企业39家,其中出口规模最大的伊犁新欧中亚商贸有限公司实现出口额1256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9.6%,较上年大幅增长。 招商引资工作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签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3.11亿元,增长2.6倍,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74.2亿元。 个体工商业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个体工商户18056户,从业人员34468人,注册资金56031万元;私营企业2674户,从业人员10352人,注册资金556233万元。 七、旅游业 旅游业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共有宾馆89家,其中星级宾馆3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6家,二星级12家),社会宾馆58家;旅行社20家,旅游景区(点)17家。农家乐旅游点234家。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40.92万人次,增长28.7%。其中来自疆外游客61.37万人次,疆内州外游客98.87万人次。旅游收入56139万元,增长32.8%。其中宾馆33278万元,增长32.3%;旅行社3815万元,增长1.5%;景区19046万元,增长42.5%。全市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4.8%。 八、财政和金融 2011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0068万元,增长58.9%。一般预算收入140903万元,增长48.0%;其中税收收入126700万元,增长48.1%。 地方财政支出483822万元,增长51.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81702万元,增长40.5%。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支出增长较快,达到61902万元,增长64.2%。 2011年,全市银行存款余额262.0亿元,增长21.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92亿元,增长19.2%;银行贷款余额124.6亿元,增长23.5%。 九、教育和科技 全市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强化教育学教管理,教育工作质量显着提高。2011年,全市辖区共有中高等院校8所。地方中小学78所,其中小学53所,中学25所;中小学在校学生78007人,其中小学在校生45582人,占58.4%;全市拥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36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78.2%。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2011年投入科技资金2340万元,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16个,争取科技项目经费550万元。全市自主支配资金达936万元,占“科技三项费用”的40%,在资金使用上突出重点,实施了对市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动物检疫、数字化城市管理的33个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223场次,举办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29场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66场次。乡村百日文体竞赛112场次,送欢乐下基层20场次。举行各种运动会14场次,参加运动员5000余人次,参加自治区、州上各类比赛22项,荣获自治区金牌奖7块,建立了伊宁市文化体育人才库,收录各类人才1189人。图书服务功能逐步拓宽,全市公共图书总藏量22万册,较上年增长10%。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38688小时。播出新闻节目7322分钟。收看数字电视节目40套,全市2.8万户无线数字电视农村覆盖工程正在发放,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563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地方拥有医院、卫生院(不含农四师、军队)33所;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333张;卫生技术人员3533人,其中执业医师1255人.注册护士1506人。 全市新农合参合11.23万人,参合率98.2%,全年新农合专用基金共为农牧民门诊和住院补偿2338.97万元。其中门诊就诊人数129921人次,全额补偿108.27万元;住院人数16973人次,专用基金给予补偿2230.7万元,有效解决农牧民看病负担过重问题。认真做好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增量工作,参合率、参保率分别达到98%、95%以上。 十一、环境、资源 据环保部门统计,2011年,大气环境质量共监测358天。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61天、二级(良)289天,三级(轻微污染)8天,一级天数占17%,二级天数占80.7%,三级天数占2.2%,优良天数占97.7%。2011年优良天数比2010年增长0.2%。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伊犁河流域伊宁市段水质达到自治区划定的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良好。 全市拆除18家单位19台采暖锅炉,限期治理花城宾馆等4家单位6台烟尘超标排放锅炉,消减排污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通过工程、结构和管理减排,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74.32吨、2095.45吨,全面完成控制指标。 十二、安全生产 据安监部门统计,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54起,死亡40人,受伤46人,直接经济损失172.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43.8%,死亡上升73.9%,受伤人数下降41%,直接经济损失上升60.4%。 十三、人口 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503944人,增长6.9%。其中非农业人口336128人,占总人口的66.7%;其中男性250521人,女性253423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989。 全市共有3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43232人、汉族181116人、哈萨克族24033人、回族3683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3%、35.9%、4.8%和7.3%。全市人口出生率10.07‰,死亡率1.55‰;自然增长率8.5‰。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9.96%。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6元,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664元,增长17.1%,其中服务性支出2506元,增长28.7%。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937元,增加1280元,增长16.7%,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7575万元,增长12.6%;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32659元,增长13.1%。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市地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2776人,增长10.9%。征收养老保险金28200万元,增长42.7%;参加医疗保险37284人,增长4.3%。已收医疗保险金8768万元,增长23.4%;参加失业保险20710人,增长3.1%,征收失业保险金1463万元,增长21.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9980人,基金收入3243万元。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21168人,实现开发就业岗位1344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