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年共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多项,争取上级无偿扶持资金1501万元;新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申请专利732项,其中发明专利244件;共鉴定重大科技成果1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威海市科技进步奖15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2份,实施合作项目29项,完成技术贸易交易额1.4亿元。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总投资3.2亿元的二中、实验中学、特校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6所学校的扩建迁建工程。投入3000多万,对5所幼儿园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和改扩建,创建7处“威海市农村学前教育示范镇”,争创了2所省级示范园、1所威海市级示范园。投资5300多万元,完成2处食堂、11处暖气和9处厕所改造工程,修缮加固校舍6万多平方米,一次性购置计算机7000多台、多媒体800多套、图书12万余册。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完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内部设施,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到70%。年末各类在校学生达86407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9处,在校学生9054人;普通中学34处,在校学生36446人;小学42处,在校学生26280人;幼儿园85处,在校学生14476人;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学生151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兴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渔家傲-荣成人与海”大型展馆。陈列文物1000多件。举办40余个大型展览,累计接待观众8万多人次。免费发放图书5万余册,新建农家书屋100处,累计建成农家书屋314处。举办50余场次迎新春系列文艺晚会,市艺术团送戏下乡120余场次,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大型文化活动900多场次,参与群众40多万人次。新增4项威海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我市共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个项目列入省级,18个项目列入地级,29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全市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3处,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类协会13处,农村庄户剧团426处,骨干成员3万余人。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免费为全市19.3万50周岁以上农村群众和特殊群体进行健康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150元提高到300元,镇级医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0%,市级医院平均报销比例提高到60%,每人每年住院补偿额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2011年全市拥有等级医院37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5563张,卫生技术人员4753人,其中:医生2131人。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成果显着。4月9日至12日,在我市文体中心体育馆举办了国际级高端赛事“第八届东亚手球俱乐部锦标赛”;5月12日,举办了由韩国平泽公务员乒乓球协会与我市乒乓球协会联合主办的中韩乒乓球友谊赛,中韩双方60余名乒乓球爱好者参加了比赛;5月15日,指导赤山风景名胜区组织了由3000余名国内外队员参加的中日韩国际马拉松大赛。先后组织了全市中小学生长跑竞走比赛等15个大型体育赛事。市体校输送的队员皮划艇队员周玉波一举荣获了威海籍唯一的“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以优化城镇布局,改变农民生活、居住为着力点,加强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实施了博隆城市广场、绿岛湖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城建工程,推进了镇街“三通两处理”设施配套延伸,22个镇街中20个天然气通达驻地,新增用户2.98万户,12个镇街实现驻地集中供暖,完成了4条滨海公路、84条农村公路改造和620项各类水利工程。启动实施了5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建户用沼气1406个,大力实施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工程,开工面积144万平方米,已回迁安置群众1920户,全市规划的310处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完成。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居住环境继续改善。先后完成8处镇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分和划定,806个村全部制定了村级饮用水源地保护方案,并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全市累计建设了25处镇级垃圾转运站、300个村级地埋式垃圾箱,实现城乡垃圾处理和收集设施全覆盖;新建8处镇级和12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突破13.6万吨;完成了35条河流及139条河道的综合治理;完成5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建成4处秸杆综合利用加工点;完成90个威海市级环境整治重点村综合整治任务并通过威海验收。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和饮用水源地水质始终保持100%,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均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和接近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8起,同比下降83.4%;死亡44人,下降6.4%;受伤82人,下降29.3%;直接经济损失77.79万元,下降64.4%。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据统计,2011年末全市共有户数239324户,户籍总人口为670780人,比上年增加529人。其中:男性335256人,女性335524人。2011年全市共出生人口3848人,人口出生率为5.74‰;共死亡人口5661人,死亡率为8.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全年共迁入人口4877人,迁出人口2536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00元,同比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2544元,增长11.0%;人均储蓄39456元,同比增长9.6%。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9平方米。 城镇居民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抽样调查): 汽车23辆彩电150台摩托车75辆电冰箱96台微波炉50台洗衣机88台家用电脑80台移动电话230部钢琴10架空调机70台淋浴热水器93台照相机68架助力车48辆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97506人,参合率达到100%。全市有165990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7286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到352272人,比上年增加17345人;有15943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加9347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130956人,比上年增加5300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91594人,比上年增加5698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到115163人,比上年增加480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