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2-23 三亚市统计局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市体育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率先在全省建成6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率先在全省建立乡镇社区数字影院,藤桥、崖城、吉阳、河西数字影院相继建成营业。电视、广播等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已覆盖全市95%的村委会、自然村。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人均预算内卫生事业费达644元,是上年的2倍。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07个,比上年增加16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病床位2460张,比上年增加244张。卫生技术人员3969人,比上年增加297人,其中,执业医师1379人,助理医师105人,注册护士1603人,药剂人员184人,检验人员145人,其他人员475人。全市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到100%;计划免疫“八苗”接种率9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31‰,比上年下降3.3个千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参加第十届中国木兰拳暨民族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评奖大赛,获集体国际大金奖1个、个人国际大金奖3个、个人国际大银奖1个。参加香港武术节跆拳道和少林武术比赛,获金牌17枚、银牌6枚、铜牌2枚。参加海南省田径、举重、沙滩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跆拳道共7个项目的常规锦标赛,共获得金牌17枚、银牌12枚、铜牌14枚。

十一、人口生产和人民生活

户籍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万人。按性别分,男性29.68万人,女性28.46万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13.53万人,占23.3%;18岁-35岁19.05万人,占32.8%;35岁-60岁19.56万人,占33.6%;60岁以上6.00万人,占10.3%。按民族分,汉族33.72万人,占58.0%;黎族22.71万人,占39.1%;回族0.90万人,占1.5%;苗族0.39万人,占0.7%;其他民族0.42万人,占0.7%。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72元,比上年增长15.3%;人均消费性支出15721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2.8%。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580元,比上年增长16.6%。

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56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14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313人,比上年增长1.5%;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42人,比上年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7%,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405套,比上年增加3439套,开工面积129.19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756套,公共租赁住房2411套,经济适用房1320套,限价商品房6125套,棚户区改造470套,农村危房改造2323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3974套,比上年减少2249套,竣工面积36.55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1301套;棚户区改造350套;农村危房改造2323套。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57690人,覆盖率为99.50%,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88200人,覆盖率为99.72%,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保险人数为156750人,覆盖率为99.15%,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05343人,基本实现全覆盖。2011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20709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实际发放数为6890万元,比上年增加897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2010年每月330元、235元提高到2011年的360元、280元。社会福利院数1个,床位100张。五保户生活补贴达到每月300元。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发放基础养老金110元。

十三、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亚龙湾冰蓄冷区域供冷工作,供冷酒店由2家推广至5家,继续推进城乡公共机构太阳能绿色照明示范工作,推广使用节能灯,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和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力推进荔枝沟水质净化厂、市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的排水许可监督力度。2011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市现有垃圾处理设施8个,比2010年增加3个;城镇现有污水处理厂7个,其中2011年建成2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1.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成绩斐然。积极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开展“三边林”建设,启动受损山体植被恢复工程,探索森林生态补偿试点。2011年,全年完成造林71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6公顷,更新造林25公顷,森林覆盖率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1%,绿地率达到41.6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97平方米。环境监测站1个,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619公顷,其中陆域7051公顷,海域5568公顷。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58人,比上年减少2人,其中,工伤事故死亡人数6人,与2010年持平;火灾事故连续三年无死亡人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1人,比上年减少1人。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8起,比上年增加25起,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发生事故11起,比上年增加6起;火灾事故110起,比上年增加7起;交通道路发生事故117起,比上年增加12起。

十四、城乡建设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已完成《三亚市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小城镇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崖城镇已编制完成《崖州湾总体发展规划》和《崖城产业发展规划(初稿)》。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定了《三亚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三亚市农用地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三亚市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办法》等三项规范性文件。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84个(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占全市村民小组总数(890个)的65.6%。加快农村沼气改造,全年完成农村“一池三改”938户,在建62户。

城镇承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煤气(人工、天然气)供气总量312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1%;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1636吨,比上年增长34.9%;年末实有城市建成区道路面积387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明显改善。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569辆,比上年增加128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29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3%。年末实有出租车1232辆,比上年增加15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