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2-22 杭州市余杭区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应对外部发展环境趋紧等不利因素,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738.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9.6%。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为84199元,增长7.8%。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3036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89.4%。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4.32万户,从业人员4.96万人;私营企业1.88万家,从业人员8.79万人。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0.0亿元,增长24.2%;地方财政收入95.64亿元,增长25.8%,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62.9%上升到2011年的63.8%。从主要税种看,完成增值税36.54亿元,增长4.4%;营业税32.92亿元,增长10.5%;企业所得税30.75亿元,增长35.7%;个人所得税13.39亿元,增长78.8%;契税10.45亿元,增长8.5%。从主要行业看,工业企业完成税收51.56亿元,增长16.9%;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8.03亿元,增长20.3%;除房地产业外的第三产业完成税收32.38亿元,增长50.8%;建筑业完成税收13.30亿元,增长26.8%。惠民支出力度加大。全区地方财政预算支出84.24亿元,增长14.0%,全年预算内用于民生支出62.36亿元,占全区财政预算支出的74.0%,增长21.8%,确保了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

市场价格。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1%。从构成看,八大类商品累计涨幅呈现“七涨一跌”的运行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1.5%、居住类上涨5.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3%、衣着类下降1.4%。(见表1)。

劳动就业。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1272人,11963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59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7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2001人。征地农转非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65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2%,确保了全区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7.67万人,其中女性人口44.60万人,非农人口46.39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9%。年末总户数24.31万户。全年出生人口9936人,死亡人口5175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0‰和5.1‰。

人民生活。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473元,增长12.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1962元,增长10.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8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6辆、空调器233台、移动电话249部、家用计算机112台、微波炉69台、热水器110台、助动车48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951元,增长1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4995元,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9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99台、电冰箱103台、空调器214台、热水器100台、微波炉54台、移动电话284部、家用计算机83台。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38.88亿元,增长17.1%。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4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6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1.7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4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2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7.69万人、7.50万人、6.54万人、6.34万人、3.9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46.86万人,参保率为99.7%。

社会福利。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33所,床位3122张,收养人员710人。全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52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188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9.3%和100%。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2011年,我区坚持实施“城市化引领”战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副三组团”建设取得成效,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达到44.54平方公里,建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为665.62万平方米,增长1.8%。截止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29公顷,增长4.4%;绿地面积157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576公顷,分别增长4.4%和2.7%。

公用事业。年末,建成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全年城区供水总量为3651万吨。全区全年用电量66.31亿千瓦时,增长10.1%,其中工业用电46.91亿千瓦时,增长8.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04亿千瓦时,增长14.5%。

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全区截污纳管工程,全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490家,新增污水处理量1.07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6.6%。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142个,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转迁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企业16家。加强重点区域和流域整治,实施崇贤、北大桥环境综合整治收官之战,继续开展乔司环境综合整治,启动运河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动清洁空气行动,完成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改造并通过验收,全面开展印染涂层行业工艺废气污染整治,对19家单位有机工艺废气进行专项治理。2011年,全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24天,达标率88.8%,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下降5.3%,二氧化氮浓度下降8.3%,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5.0%,各项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10起,下降4.7%;死亡135人,下降2.9%;直接经济损失613.6万元,下降11.1%。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七年实现“负增长”。

四、农业

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7.74亿元,增长12.7%。农林牧渔服五业均有所增长,其中种植业32.18亿元,增长13.3%;林业6.14亿元,增长9.4%;牧业10.71亿元,增长23.0%;渔业15.39亿元,增长7.0%;农业服务业3.32亿元,增长10.7%。。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4万亩,下降1.5%,其中粮食作物为40.3万亩,减少1.6万亩;蔬菜面积35.4万亩,增加0.8万亩。水产品产量6.38万吨,增长4.7%。生猪存栏12.70万头,减少4.3万头;出栏34.43万头,下降0.5%;家禽存栏329.84万只,下降6.6%,出栏1217.16万只,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