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诸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2-20 绍兴市诸暨市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制定了《诸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大剧院设计按计划实施,已完成整体工程方案设计文本,正进行初步设计。杨肇泰故居修复已全面完成。香榧采制技艺已通过省非遗项目专家论证。美丽乡村文化景观带建设东白湖民俗文化陈列和香榧森林公园香榧博物馆陈列已完成。斯宅村荣获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红歌赛获绍兴市一等奖,“舞动诸暨”历时三个月,200多支队伍参赛,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美丽乡村,欢乐共行”文化下乡全年200场,完成电影下乡5616场次,送书下乡2万册,培训文艺骨干2000人次。“周末剧场”演出52场次,观众36000人次,“市民影院”放映3800余场,观众60000余人次。荣获中国书法之乡称号;西路乱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化市场管理经验在全国文化市场管理现场会交流;再次被评为2011--201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画)。

卫生事业注重民生。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0家,其中医院9家,卫生院、分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1家;卫生机构床位数3062张,其中医院2680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95人,其中医生2407人,注册护士2065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5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2.5人。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已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229家,并基本达到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有235家村卫生室并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市人民医院易地新建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完成投资6.3亿元。全市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市已建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88.56万份,建档率83%。

体育事业创强争先。认真落实市委市府《全民健身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共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村90个。全市累计建设健身路径1100条,篮球场2232个。实现省体育强镇“满堂红”,累计小康体育村344个、绍兴市体育特色村42个、诸暨市体育特色村86个。成功举办第五届全民健身节和中国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承办篮协杯篮球联赛、全国高中男子(甲组)篮球锦标赛、海峡两岸篮球赛、中美对抗赛、CBA季前赛、省开发杯篮球赛等大型赛事。2011年1月成功申报基尼斯纪录,成为拥有标准篮球场最多的县级市。举办“千场万人篮球赛”,并以2199个篮球场、4416余支球队、26460人参赛的实绩再次创造一项新的基尼斯(同时举行规模最大的篮球赛事)。被评为全国优秀赛区,市政府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确定为首批“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市”试点城市。

十一、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新版《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将诸暨列为杭州大都市圈中的大城市培育对象,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适时出台《关于大城市建设的决定》,编制了《诸暨市大城市发展规划》,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对接大上海。三环线沿线共穿越暨阳、陶朱、浣东、大唐、草塔、王家井等6个镇街,区域内人口将超过50万。根据建设计划,三环线建设周期为两年半,将于2013年底基本建成。城东中心区47只项目全部落地,其中完工4只,在建13只,其余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城北片区路网建设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50%;核心区域更新调理工程围绕五年行动方案组织实施,目前高湖路等路段已完工;高湖路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完成,外环东路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完成70%的工程量,南环线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已完成80%。城东、城北污水泵站扩容工程已基本完成。

生态建设全面展开。制定和分解2011年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到各镇乡(街道)、市级相关部门。3家省2010年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通过审核验收,16家列入省计划和33家列入绍兴市计划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通过验收,完成2011年14家诸暨市清洁生产竞赛考核。山下湖镇小等3所学校通过绍兴市绿色学校考核验收,暨阳街道南门社区、浣北社区等2个拟创省绿色社区通过省级验收。枫桥镇拟创国家级生态乡镇通过省环保厅审核并上报环保部。十里坪有机茶生态园通过环保部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现场核查。完成全市405家市级规模企业、市重点污染源企业2010年度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深入实施河流交界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完成每月镇乡交界断面水质监测和考核分值评定工作。污染整治强势推进。立案查处5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停产并拆除主要设备,年削减铅排放196千克,消除我市最大环境安全隐患。关停熔铸生产企业268家、拆除生产炉子331只,经整改并补办相关审批手续的293家,炉子572只。对全市存栏200头以上的238家养猪场进行第二轮整治,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实行关停,对其它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按照“二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的标准进行治理,立案查处195家。

社会秩序更趋和谐。调解网络不断健全,充分发挥联合人民调委会、医疗纠纷人民调委会、消费纠纷调委会、劳动争议纠纷调委会、交通纠纷调委会、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等六大专业调解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等机制,基本建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层次、专业化、全覆盖、“枫桥式”调解工作体系。年末共有各类人民调解组织807家,其中专业性调委会6家;全年共排查纠纷及不安定因素5804件,调处成功5599件,成功率达96.5%。各类案件和交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明显遏制,刑事案件数同比上升3.6%,交通和火灾事故发生数同比下降5.3%和26.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实现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7.20万人,比上年增加2415人,其中男性人口53.83万人,女性人口53.3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2%和49.8%;全市非农业人口16.86万人,农业人口90.3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5.7%和84.3%。全市年平均人口为107.08万人。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40‰、死亡率6.98‰,人口自然增长率0.42‰。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6.49%。

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97元,增长13.6%,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060元,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430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50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0.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