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我市有34个项目被认定为省以上高新技术项目,有25个产品被认定为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 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7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2家,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年专利申请量1237件,专利授权量174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 积极吸引了一批趣味性、娱乐性强的文化活动和品牌赛事落户,培育南洋文化、冼夫人文化、红色文化品牌,拓展琼剧发展市场,策划高品质的定期定址活动,引导发展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展现了海口文化的底蕴和魅力,让209万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投入,抢救、维修了一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遗迹,开展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保护和综合整治并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14个,公布市级非遗项目16个。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视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58.55万户。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4.87万册。 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海口市全面落实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两院三中心”重点医疗卫生建设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并投入运行。城乡医疗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城区社区、农村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村卫生室达到70%以上。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660个,其中医院37家、疗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中心90家、卫生院28个,门诊部56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15772人,其中:执业医师6370人,执业助理医师848人,注册护士8554人;卫生机构床位9850张,其中医院8553张,疗养院521张,卫生院776张。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280元/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0.39万人,参合率达98.66%。全年共计87.05万人次享受新农合补偿,补偿金额为11884.27万元。全市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体育 成功组织和参加了海口热气球节、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环海南岛国家公路自行车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欧米茄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等品牌赛事。2011年,我市运动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金牌28枚、银牌9枚、铜牌4枚,奖牌总数为41枚的好成绩。其中获得亚洲性、全国性运动会金牌数分别为12枚和16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保障 人口 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5‰,死亡率为4.3‰。自然增长率为8.2‰。年末常住人口209.73万人,比上年增加5.11万人。 人民生活 据对全市城乡住户抽样调查,2011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0元,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44.4元,比上年增长15.7%;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75元,增长17.7%。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9%。 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3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创业小额贷款完成年计划的144%;我市创城工作得到了国家人社部的充分肯定。 保障 民生投入不断增长。2011年,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财政支出7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74.3%。 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严格落实国家楼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按时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702套和改造农村危房2036套。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9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 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海口市社会保障和覆盖面不断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累计救助低保对象5万多人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十二、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资源环境保护 水资源保障状况良好。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3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352立方米。总用水量为6.0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21亿立方米,生产用水4.78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0.026亿立方米。 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2011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级标准的天数为264天。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6分贝。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达标排放率100%,全市重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医疗垃圾和化学危险废物处置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绿化 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拥有公园19个,占地面积872.7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3672公顷,绿地率达37.5%;绿化覆盖面积409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2%;公共绿地面积139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87.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公用事业 全年全市自来水供水总量为1.68亿吨,其中:生产运营用水0.42亿吨,居民家庭用水0.92亿吨,公共服务用水0.08亿吨。全市用电总量39.53亿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7.10亿千瓦小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93亿千瓦小时。全市天然气供气总量10000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量90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55万人;液化石油气居民家庭用量4.3万吨,用气人口50万人。 社会安全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773起,比上年增长16.1%;死亡人数112人,下降3.4%;受伤人数793人,增长112%;直接经济损失1152.6万元,上升58%。其中,道路交通事故558起,造成90人死亡、79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4.7万元;消防火灾事故195起,零受伤和零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2.9万元;工矿商贸事故20起,造成22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6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