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商品交易市场形势良好。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721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86个,生产资料市场24个。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8个,总数比去年增加4个,实现年交易额804.9亿元,比去年增加112.3亿元,增长16.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房屋销售价格同比累计上涨4%;土地交易价格上涨4.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0.5%;物业管理价格上涨3.3%。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8.39亿美元,增长43.5%,其中出口额36.24亿美元,增长28.2%;进口额32.15亿美元,增长65.7%。外经企业新签承包劳务合同19份,营业额1.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33.2%。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6个,实际利用国外资金2.69亿美元,同比下降17.7%。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在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1044.5亿元,增长16.5%;民间投资1419.9亿元,增长32.9%;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3.26万家,个体工商户24.23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925.1亿元,增长21.8%。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7%,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78.3%。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加。全市累计引进在建市外3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512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50.5亿元,增长29.2%。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招商项目248个,实际到位197.2亿元。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稳步增长。全年公路建设投资14.8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62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2.2亿人次,同比下降12.3%,旅客周转量99.5亿人公里,与去年基本持平;货物运输量3.1亿吨,货物周转量894.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4%和10.5%。航空客运量66.6万人次,增长22.3%;货邮量3194.6吨,增长51.5%。 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末A级旅游景区57家,其中,4A级景区1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省级旅游强县4个,省级旅游强乡镇1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2个。旅行社92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1家;星级酒店59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星级餐馆2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家。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3364.37万人次,增长20.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4.67万人次,增长21.3%。实现旅游总收入29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入境旅游收入9057.1万美元,增长17.3%;国内旅游收入287亿元,增长23.3%。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从组织收入看,国税部门组织26.3亿元,增长18.6%;地税部门组织83.7亿元,增长22%;财政部门组织31.3亿元,增长26.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06.1亿元,增长20.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1%。地方财政支出284.9亿元,增长20.5%。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57.6%,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5.2%,教育支出增长3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1%。 国地税收入完成246.6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国税收入142.3亿元,同比增长20.2%;地税收入104.3亿元,增长45.3%。全市纳税百强企业(集团)纳税100.93亿元,占国、地税收入的41%,其中有27家企业(集团)纳税额过亿元。 金融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97.8亿元,比年初增加382.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625亿元,比年初增加234.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96.6亿元,比年初增加26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27.1亿元,比年初增加169.7亿元;中长期贷款583.3亿元,比年初增加73亿元。全市新增1家上市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5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全市企业首发上市融资、上市企业再融资、拟上市企业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累计达36.45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达27家。注册资本总额27.4亿元,新增担保额102.5亿元,在保余额75.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8.1%、34.9%和13.3%。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9.63亿元,增长4.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72亿元,增长16.15%;人身险保费收入51.91亿元,下降0.99%。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4.17亿元,增长16.2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11.83亿元,增长17.06%;人身险业务赔付2.34亿元,增长9.13%。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5项,争取国家级项目71项,省级141项。其中,争取“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7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4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2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1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1家;省国际(港澳台)研究中心7家;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岗位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0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全年申请专利3473件、授权专利2486件。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2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1家。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全面战略合作;组织了由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临沂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共同主办的“2011大使科技创新论坛”;推荐2个项目申报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其中临沂华盛中天的“新型非道路用四冲程汽油机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5.1万人,初中生12.5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68%,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保持在100%,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9%和9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6%以上。招收高一新生6.2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9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9万人,6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8万人,高中段在校生26.5万人,301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9万人,1632所小学在校生77.7万人。 文化艺术繁荣。市级“三馆”均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建设标准。市图书馆正式开馆运行,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50万余册,中外文报纸230种,中外期刊1000余种;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运营,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是一座集历史、艺术、民俗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新馆举行落成典礼,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村级文化大院1575个,累计建成6051个;新建农家书屋1262个,累计建成4730个。成功举办了临沂市第十一届民间秧歌会和临沂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跟着共产党走”红歌系列演唱活动暨临沂市第十一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新编红色柳琴戏《沂蒙情》作为迎接中国“十艺节”的重点剧目推出;改造提升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先后三次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全市累计举办文艺演出、文艺会演比赛2000余场次,送戏送书画下乡450余场次。广播电视有线数字“户户通”工程入户率达到76%,开展了广电直播卫星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站点规范化建设达标率65%,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215个的试点任务,为下一步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农村电影放映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放映,保证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要求,实现放映近8.6万场次。年末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87%和9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