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资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31 郴州市资兴市统计局

资兴市统计局

2011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开放活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致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保持和巩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了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调优、经济效益提升、民本民生改善的新局面。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9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36.52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42.55亿元,增长13.1%。

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0:69.4:21.6,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9%和19%。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34.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3.8%,提高4.0个百分点。

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95.95亿元,增长64.0%;园区企业实缴税金3.99亿元,增长48.2%。

改善民生卓有成效。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09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873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3.91%。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51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80元,比上年增加3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70元,比上年增加16元。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24180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5367.9万元。领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4083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182.9万元。解决农村2.2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费补偿率77.2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治民调跻身全省第9名。启动了涉及1.3万户的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年新增廉租房和公租房6.1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9.4万平方米。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不够大,经济发展质效仍需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47千公顷,增长3.45%。粮食总产量12.34万吨,增长4.46%。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9千公顷,增长26.29%;油料产量5345吨,增长25.5%。蔬菜种植面积10.3千公顷,下降4.19%;蔬菜产量23.47万吨,下降3.72%。全年出栏生猪60万头;出栏牛1.96万头;出栏羊3.87万只;出笼家禽273.69万羽;肉类总产量4.96万吨,增长1.7%。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66千公顷;水产品产量2.61万吨,增长0.95%。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郴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共实现企业总产值2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带动基地总产值3.84亿元,增长18.4%;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增长21.3%;实现利润1.94亿元,增长16.6%。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合作组织成员2800人。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农业品牌达23个。获得省字号着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有6家,14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论定和产品认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292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21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68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公顷。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8.4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61万千瓦,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9%。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硬化通乡公路40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70公里,全市通乡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和98.1%。新建农村沼气池900口。建设新农村示范村28个,示范片1个,现代农庄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2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64.9%,提高1.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9.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2.1%。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8.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93.8%,提高2.7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增加值增长1%。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03%。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568.3万吨,比上年下降4.6%;发电量60.56亿千瓦时,增长10.5%;人造板77.03万立方米,下降0.9%;焦炭19.19万吨,下降20.7%;水泥184.58万吨,下降7.7%;十种有色金属10.48万吨,增长109.9%。

企业效益继续提升。全市2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利润保持增长。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57.7%;实现利税62.76亿元,增长6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1.25亿元,增长47.3%。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建筑业增加值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4.78万平方米,增长2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42万平方米,增长4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较为强劲。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81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8.69亿元,增长40.1%。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技术改造投资51.84亿元,增长72.5%;工业投资62.34亿元,增长52.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1.29亿元,增长59.0%。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75个,其中工业项目23个,农业项目5个,旅游商贸项目6个,民生项目14个,交通及基础设施项目15个,房地产项目12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6个。75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2.7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4.56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104.2%。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0.36亿元,增长18.9%。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7.55万平方米,增长24.5%;商品房销售额3.42亿元,增长43%。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市场消费持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0.97亿元,增长252.6%;汽车类零售额0.65亿元,增长46.2%。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21万台,比上年增长89.4%;销售金额19529万元,增长120.2%;发放补贴资金2441.5万元,增长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