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统计局 (2012年3月27日) 2011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实施“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45.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6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509.95亿元,增长20.4%,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441.11亿元,增长21.4%,建筑业增加值68.84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20.76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19.6:42.1:38.3调整为18.7:44.5:36.8。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977人,下岗再就业17787人,登记失业率为4.1%。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4.3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04.0%,同比增加21.14亿元,增长22.7%。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9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0%,同比增加8.92亿元,增长15.9%。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54.93亿元,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10.7%,同比增加47.01亿元,增长22.6%。所有旗市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均超过了2亿元。 二、农牧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4.60亿元,增长5.8%(可比价增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58.8万亩,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5.9万亩,增长1.2%。全年粮食产量105.00亿斤,比上年增产4.90亿斤,增长4.9%。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15.48亿斤,增长7.6%。玉米产量47.11亿斤,增长5.1%。大豆产量21.72亿斤,下降6.8%。马铃薯产量12.58亿斤,增长26.6%;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72亿斤,增长11.9%。甜菜产量0.08亿斤,下降74.2%;粮食平均亩产264.4公斤,增长3.7%。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5.1:12.5:2.4调整为84.2:11.4:4.4。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651.59万头(只),增长2.6%。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1528.22万头(只),增长2.7%;生猪存栏123.37万头,增长1.4%。全年牲畜出栏846.76万头(只),增长28.0%。牲畜出栏率52.59%,比上年下降28.1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14.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1万头,增长17.6%;牛出栏61.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2.6万头,增加4.5%;羊出栏666.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7万只,增加2.6%。良种及改良种牲畜1485.62万头只,比上年增加41.81万头只,增长2.9%。奶类产品产量132.70万吨,比上年增加0.5%,其中牛奶产量132.40万吨,比上年增加0.6%。肉类总产量24.79万吨,比上年增长0.9%。禽蛋产量3.90万吨,增长5.1%。(见表1) 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完成5.97万公顷,封山(沙)育林面积2.83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0.73万公顷。机电井30398眼(包括人饮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6.98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6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7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25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万公顷。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369万千瓦,增长3.0%,机耕地面积1580万亩,化肥施用量(折纯)15.5万吨,下降29.1%,农村牧区居民用电量1.80亿千瓦时,增长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441.11亿元,增长2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02.5亿元,增长23.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1.3%。木材加工业增长17%、饮料制造业增长27.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0.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2%、食品制造业增长29.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6%。企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99.78%。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表2)。 建筑业增加值68.84亿元,增长14.4%。全市74户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5.72亿元,增长8.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1.0万平方米,增长13.6%。竣工房屋面积358.0万平方米,增长9.7%。房屋建筑竣工率为77.7%,下降2.7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企业亏损7家。实现利润24009万元,增长0.4%。实现税金总额3.51亿元,下降39.9%。建筑企业亏损面为9.5%,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4163元/人,比上年增加13852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804.3亿元,增长24.7%,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4.3亿元(不含铁路、森工及乡村50万元以下投资),增长27.3%。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0.8亿元,增长122.6%。房屋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6%,销售金额148.6亿元,同比增长114.4%。 在限额以上固定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423.3亿元,下降0.9%;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7.3亿元,增长13.9%;第二产业投资430亿元,增长13.9%,其中,工业投资426.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5.1%,增长17.1%。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115.2亿元,增长48.9%。制造业投资完成208.7亿元,增长50.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2.6亿元,下降30.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17亿元,增长53.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投资85亿元,增长9.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7.5亿元,增长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46.8亿元,增长54.1%。 五、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9亿元,增长18.5%。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622.9亿元,增长24.2%。其中:批发业311.0亿元,增长26.2%;零售业311.9亿元,增长22.2%。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69.6亿元,增长23.7%。其中:住宿业13.6亿元,增长29.3%;餐饮业56.0亿元,增长22.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5.66亿美元,增长10.3%,其中,出口2.36亿美元,增长18.7%。进口23.30亿美元,增长9.5%。贸易逆差20.94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9729万美元,增长15.1%;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13个,合同总金额21022万美元,增长74倍。营业额1651万美元,增长12.2%,外派劳务1198人次,增长14%。 全年共接待旅游者1165万人次,增长18.8%,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53.8万人次,增长2.1%。国内旅游者1111.20万人次,增长19.7%;国际旅游创汇2.84亿美元,增长7.6%;国内旅游收入155.11亿元,增长24.0%。旅游业总收入173亿元,增长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