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89年2月28日) 198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也是我市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城市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在深化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着成绩。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农业粮食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零售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平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据初步统计,198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国民收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社会总产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工农业总产值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受大环境影响,社会需求过旺。突出表现在流通领域秩序混乱,国营、集体在平抑物价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减弱,物价上涨过猛;能源、原材料供需矛盾突出。进入第四季度以来,由于认真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对外先后与106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全年共达成技术协作项目397个,引进资金5598万元;企业集团和联合体发展到36家,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工业生产的发展。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7%,跨入了百亿元城市的行列。其中:乡镇及其以上工业总产值87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地方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市及市以下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74%。在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完成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完成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乡镇工业企业完成11.2亿元,比上年增长49.7%;轻工业完成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0%,重工业完成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7.7%,轻重工业比例27.7:72.3。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1988年全市乡(镇)村及以下工业总产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2.5%。乡村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5%上升到32.5%。市场机制对生产的影响明显增强,适销对路产品有较大增长。在重点考核的60种工业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有40种,其中增长幅度30%以上的有17种。 产品质量稳定上升。截至1988年末,全市已有国家二级企业12个,省级先进企业62个。市重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0.9%,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全市优质产品产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年有5种产品(包括复评)荣获国家金质奖,95种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16238元提高到20554元。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1988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完成64.5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31.4%。农业总产值完成7.58亿元,比上年增长6.6%,种植业产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4.8%,粮食生产单产和总产都创历史最好水平。但棉花、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有程度不同的减产。 1988年牧业产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主要畜禽产品产量都比上年有所增加。生猪禽蛋生产受市场粮价影响波动较大,但生产仍然有所增加。 林业产值0.15亿元,比上年减少7.4%。副业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4.3%。渔业产值0.02亿元,比上年增长64.4%。 1988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4.76万千瓦,比上年减少3.3%;农村用电量6.0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减少2.0%;化肥施用量5.10万吨,比上年减少2.8%。柴油、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用电缺口较大、农业用水紧张,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1988年全市区县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生产性建设完成26.7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生产性建设完成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民基建完成投资19.7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市22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9亿元,比上年减少6.4%。在治理整顿过程中,全市共停缓建项目56个,压缩投资0.98亿元。 1988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乙烯30万吨,水泥25.4万吨,硫酸3万吨,合成氨1.25万吨,原料药2295吨,棉纺锭2.2万锭,日用陶瓷2489万件,学生席位7134个。 全市房屋施工面积253.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0.9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55.7%。其中住宅竣工60.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5.7万平方米,减少8.6%。 建筑力量进一步增强。1988年全市区县以上建筑队伍已发展到2.44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889元,全民建筑企业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优良品率达到60.8%,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乡镇建筑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已发展到8.65万人,完成产值8.21亿元。 四、公路交通运输、邮电 公路运输发展较快,198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70.7公里,比上年增长3.1%;拥有各类民用汽车2.52万辆,其中,营业性客车332辆,营业性载货汽车9894辆,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公路货物运输量1893万吨,比上年增长13%;货运周转量8338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5%。其中专业运输部门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上年的93.9%和111.1%;非交通部门(包括个体)货运量1686万吨,货运周转量59209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23.2%。公路客运量1006万人,比上年减少10.2%,客运周转量5685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11%。 邮电通讯事业有较快发展。198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428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年末电话机总数5.9万部,比上年增加1.44万部。增长32.3%。其中长途直拨电话367部。程控电话正加紧施工,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五、商业、金融、物价 城乡市场持续活跃,购销两旺。198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4.53亿元,消费品零售额22.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和26.4%。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企业9.79亿元,集体企业11.12亿元,个体4.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3%、19.8%和56.5%,个体已占总额的16.7%,主要消费品社会零售量都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其中:粮食31.70万吨,增长21.1%;棉布2158万公尺,增长10.5%;家用电冰箱3.06万台,增长94.1%。 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继续增加。1988年末,各类网点5.16万个,比上年增长8.3%,从业人员15.2万人,增长22.6%;城乡居民每万人平均占有网点180.2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集市贸易更加活跃。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261个,全年成交额5.4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