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31 淄博市统计局

全社会职工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8.6%,其中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8.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4.3%。消费品价格指数中,国营商业价格指数上升7.7%,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上升16.6%。

消费品分类指数上升情况分别是:食品类11.3%,其中肉禽蛋25.7%,鲜菜12.7%,水产品20.7%;衣着类5.0%;日用品类10.6%;文化娱乐用品类0.3%;书报杂志类1.6%;药及医疗用品类11.4%;燃料类16.9%。

对外经济

我市外贸、外经、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有较大发展。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地方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成交项口13个,成交额693万美元。其中对外借款项目3个,成交额24万美元,客商直接投资1个,成交额29万美元。

1987年来我市观光、旅游和回国探亲访友的外国友人和侨胞日渐增多。全市共接待外国友人和港澳台湾同胞1392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2.2万美元。

城市公用事业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组群式城市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年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的投资6547万元,比上年增长6.4%。年末,城市道路面积为2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3%。市内公共汽车339辆,比上年增长7.6%。企业、个体的车辆参与了公共交通,市内乘车难得到缓解。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87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4.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1%。建成了一批街心、河边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生活休息场所。年末城市住宅竣工面积51.2万平方米。新增液化气储气能力340吨,液化气普及率由上年的40%上升为50%。加强了环境监测,采取了集中供热等措施,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1987年,全市新安排治理项目35项,总投资357.9万元;6个城区基本建成无黑烟区,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

科技、教育、文化

1987年科研工作取得好成绩。全市取得科技成果296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7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20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100项。有247项已应用于生产建设,取得了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安排实施星火项目20个,完成5个,被列为全国三个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科技、劳务、人才市场初步建立,促进了人才流动,加速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作为新兴产业进入社会经济生活。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阔步前进,多层次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开始实施,中等教育结构趋向合理,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成人教育成绩突出。1987年,全市各类学校在校生45.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0.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0.6万人;技工学校0.8万人;职业高中、职业中专1.3万人;普通中学17.9万人;小学24.8万人。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3所,在校学生2.6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上年的17.1%上升为47.4%。1987年,全市向社会输送了970名大学毕业生和1947名中专毕业生。全市各类成人高、中等专业教育在校生达1.7万人,比上年增长13.3%。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影剧院和电影放映单位347个,其中剧院5个。全年影剧观众人数达5088万人次。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创作并演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剧目。全市共有文化馆(站)110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达76万册,丰富了广大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年主要报纸发行3300万份;图书出版68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电视转播台和电视差转台35座;卫星电视地面站7座。播电台、电视台自办节目水平有所提高,获得全国或省级奖励的节目29个。

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987年底,全市医疗床位达10363张,比上年增长6.4%,其中医院病床9618张,比上年增长4.4%。农村基本都建起了村卫生室。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医师、医士0.6万人;护师、护士0.3万人,分别增长4.6%和4.1%。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87年末,全市有19.2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举办区级以上体育运动会280次,各类运动会参加人数达5.8万人。在各级竞赛中共夺得金牌42枚,其中全国竞赛金牌7枚。

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945.6元,比上年增长15.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87元,比上年增长13.4%。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198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5.9亿元,比年初增加4.6亿元。增长40.4%。人均储蓄565元,比上年增加159元。

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一上年的7.57平方米和16.8平方米,提高到7.63平方米和18.0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开始实行职工退休费用统筹,乡镇企业开展了职工劳动保险业务,社会福利企业发展到179处,安置残疾人员3257名,敬老院发展到89处。

1987年,全市共安排城镇就业人员2.4万人,职工人数达52.1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增长5.1%。职工工资总额75640万元,增长14.3%。职工年平均工资1501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升因素,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514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0.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40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降低3.4%。

人口

1987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83.1万人,比上年增加4.7万人,增长1.7%。其中非农业人口83.2万人,比上年增长6.5%。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7.9‰;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

注:

1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为初步统计数。

2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建筑业总产值、农村社会总产值都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3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年平均工资均包括肉价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