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及对外经贸稳步发展。全年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89个,实际到位外来投资18.79亿元,其中引进境内项目84个,到位资金14.99亿元;引进境外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6027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值700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进口301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9%;出口399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3%。三资企业55家,其中合资企业34家,独资企业21家。本年新批准自营进出口企业22家,累计达354家。累计6家企业在境外设立了公司,外派劳务100余人次。 七、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全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341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6.63%,其中税收收入82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8.84%,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2.50%。一般预算支出128918万元,比上年增长30.47%。连续17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税收稳定增长。税务部门全年完成各项税收收入180739万元,比上年增长32.10%,其中国税收入107214万元,增长18.98%;地税收入73525万元,增长57.41%。 金融、保险业运行积极平稳。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957315万元,较年初增加129703万元,增长7.1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3422万元,较年初增加118393万元,增长9.74%;企业存款余额447240万元,较年初增加32564万元,增长7.85%。各项贷款余额为1059007万元,较年初增加103652万元,增长10.8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16756万元,较年初增加145370万元,增长21.65%;中长期贷款余额235797万元,较年初减少13167万元,降低5.29%。 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太平洋财险、太平洋寿险、平安财险、平安寿险六家保险公司实现保险费收入28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6.34%,赔款支出6127万元,比上年增长20.82%。 八、交通运输、邮电和供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周村客运中心完工投入使用。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4公里,公路货运量4940万吨,货运周转量96693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987万人,客运周转量12650万人公里。年末实有客运班车221辆,座位8427个;出租客车346辆,座位1730个;货车4071辆,吨位15801吨;挂车294辆,吨位9092吨。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123万元,比上年增长5.88%,邮电业务收入27974万元,比上年增长3.72%。年末电话用户达55.11万户,比上年增加9.3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9.18万户,减少0.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5.93万户,增加9.78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68965户,比上年增加2094户。 供电业稳步发展。全年售电量14829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7%,销售收入达到9.84亿元,增长16.45%。年末用电客户达141357户,变电总容量达1188.5兆伏安,农村配电总容量523430千伏安,配电线路661.48千米。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申请专利671件,比上年增长46.2%,其中发明专利83件,增长72.9%,增幅居全市前列。拥有省院士工作站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承担市以上科技计划18项,其中2个项目获市星火科技奖;5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科技成果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在第十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上,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意向89项,有7个项目在大会签约仪式上集中正式签约。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中小学教职工2949人,招生9594人,在校生38334人,毕业生9447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1993人,招生6183人,在校生21867人,毕业生5821人;小学教职工956人,招生3411人,在校生16467人,毕业生3626人。全区职业学校教职工219人,招生2773人,在校生5520人,毕业生2294人。全区幼儿园教职工1140人,招生2655人,在园10168人,毕业3377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提升村级文化大院50处。新建、提升村级基层规范型站点20处。配送图书23万余册,书橱500余套,新建、提升130处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成功举办了第八届旱码头旅游文化节。培训基层文化骨干800余名,各文化广场组织举办180余场文艺演出,受益观众达10万人次。两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走遍中国·商埠周村》,在央视国际频道向海内外播出。编辑出版了60万字的《鲁商溯源》和《鲁商发源地-周村》系列丛书。周村烧饼博物馆正式启用,福顺号卤汁羊肉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中华,被列入淄博市第二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项、区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9名。新普查文物点36处,我区在册文物点达274处。 广播电视事业协调推进。编播《周村新闻》253期,采用新闻1600余条,《一周要闻回顾》47期,公益广告74期。在中央台发稿45条,省台发稿80条,其中省联播56条,市台800多条。《行业风采》共播出节目51期,各类稿件210多条。《经济生活》播出35期。全区有线电视用户72461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1252户,模拟电视用户11209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参合率达到99.96%;全年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930万元,资金使用率达89.2%。年末全区共拥有区属及以下卫生机构13个,病床1520张,专业技术人员183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58人,注册护士758人。全年诊断病人85.78万人次,健康查体人数18.81万人次,入院病人数4.55万人,出院人数4.53万人,治愈率达到84.1%,病亡率为0.63%。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举办区级各项比赛20余项。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逐步改善。大力实施健身器材计划内一配一工程。扩建了和平文体广场,为30个村居配置健身器材,建成了群众健身广场。对太和广场、车站游园、天香公园等处的健身场地和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 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安全生产 城乡建设进展顺利。站北路、永安南路综合整治按时完成,电厂路实现东西贯通,张周路周村段、正阳路北段路面罩面工程如期完工,对北门街、尹家湾西胡同、学礼街和航东小区4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综合整治。维修城区道路和人行道2.1万平方米,调整路沿石3500米,维修路灯3100余盏,清挖检查井3690座和雨水斗6870座、清淤1400立方米,切实做到了“灯明、管通、路畅、景美”。开工建设“两区三村”改造项目41个,全面完成三年目标任务。利用世行贷款1920万美元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工程已接近尾声,共铺设管线104.1公里、整治河道12.45公里,改造桥梁35座,城区污水混流和汛期积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