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都江堰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9.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2万户,互联网用户6.4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0.6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税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4.8%;地税收入完成19亿元,同比增长32.5%;非税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27.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40.6%。 金融运行稳步有序。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6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209.5亿元,同比增长2.7%;各项贷款余额245.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15.5亿元,同比增长32.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11年,组织召开了科技进步大会,对15项科学技术奖、11项专利奖、7家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五下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知识产权活动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开展技术(技能)培训12期,培训6600余人次。全年专利申请699项。 教育事业发展兴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完善教育配套设施,规范管理,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继续推进“八大机制体制改革”和“十大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深化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目标;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目标,五个灾后重建项目顺利推进,10所学校校安工程目标全面完成;开展“美丽的花朵”素质教育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色完成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美国副总统拜登参观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接待工作;成功承办了“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小学学校23所,普通中学28所,小学在校学生27647人,中学在校学生27647人,小学专任教师1977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人数2381人。高中升学率93.9%(专二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成了199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0个特色示范村级文化活动室和9个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配送;积极实施特色文化之乡和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工作,将柳街打造成为诗歌之乡,玉堂已打造成为财神文化之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开展“古堰大舞台”周末广场文艺演出、“4.23”世界读书日等活动;组织策划了5.12抗震救灾三周年大型文化活动,赴上海在东方艺术中心开展了《共饮一江水》大型文化感恩、致谢演出;举办了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书画展;组织大型多媒体音乐剧《青城》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广获好评。 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民生工程全力推进,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4.6%,完成了1000座无害化厕所建设;在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站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今年批准设置许可1家,正在受理待审批的2家。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52家,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308张,卫生技术人员369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16人;全市卫生防疫人数217人。全年婴儿死亡率5.9‰,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 体育工作成绩显着。年内成功承办国际漂流节、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都江堰站)、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都江堰站),虹口已形成紫宽路—蒲虹路专业山地自行车赛道及山地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41项(次);引进“凤凰健身中心”和“海芙网球中心”两个项目落户凤凰体育场,引进资金160余万元;四川奥林匹克学校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全年新建“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个,完成健身路径规划和建设58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户数24.08万户,户籍人口61.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66万人,农业人口21.5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483人,死亡人口43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9‰。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3元,同比增长18%,增速位居远郊县市第1位;人均消费支出10178元,同比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8645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居远郊县市第3位;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6334.74元,同比增长20.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现金收入比由去年的1.94:1进一步缩小为1.87:1。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6.52万人,累计参保15.5万人,征收基金6.2亿元,覆盖率达70%;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2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37.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7万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20.5万人次,其中:城镇5.5万人次;农村15万人次。 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初步建成278个覆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含信息系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4,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实施承诺服务和“3+1”工作制度,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751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52人;藏区“9+3”学生顶岗实习108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2448人;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就业专场招聘会、“春风行动”等措施,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697人,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40人;开展特色农业产业二次创业,解决了2000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建设成效显着,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西区商务中心基础建设初具形象,完成4.63公里绿道和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峨乡完成1.7公里绿道建设,绿道示范线基础建设成效显着。加快龙池、虹口二次重建任务,完成757户受灾群众安置房建设并分配。全面推进14个乡镇示范线建设,共规划改造和建设项目158个,总投资额66亿余元;基本完成城区自建点市政设施配套,共计完成景环路、外北街等53条道路维修整治;全面完成白果巷街区、西街古城墙、西蜀塔项目的建设;开展古城重要节点、道口景观设计及水景打造和20个成都市林盘整治示范点建设工作。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提升。全市公交路线16条,公交营运车辆182辆,出租车548辆;CNG加气站4座,天然气用户14万户,全年总供气量7008万立方米;全市自来水用户8.96万户,全社会供水总量2424.5万吨;全社会用电量21.06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7.5亿千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