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81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在铁矿砂、棉花、铜、橡胶等资源类商品的带动下,进口贸易大幅增加,完成24.4亿美元,增长50.9%。出口贸易增势平稳,完成11.41亿美元,增长10.5%。分产品看,钢铁出口2.89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1.21亿美元、农产品出口5.73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0.4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2%、6.1%、1.7%、18.3%。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69家,新增56家;年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2家 利用外资保持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0个,合同利用外资20070万美元,增长6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16万美元,增长0.1%。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5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3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87%,境外劳务输出1860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3603万人次,增长23.26%,客运周转量12.35亿人公里,增长14.07%;公路货运量6231万吨,增长0.47%;公路货运周转量51.97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00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增长1.21%,其中,高速公路140.3公里,一级公路203.65公里,二级公路278.1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60.28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37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57亿元,增长8.87%;邮政业务收入0.8亿元,增长18.8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01万户,比上年下降2.1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5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3.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5.75万户,增长11.56%。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5.78万户,比上年增加2.32万户,增长17.24%。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32.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23亿元,增长11.07%。完成税收总收入7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9%。其中,国税收入50.58亿元,增长15.53%;地税收入27.78亿元,增长25.8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9.23亿元,增长14.04%。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科技、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了23.44%、25.49%、76.58%、15.13%、16.48%。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04.97亿元,比年初增加18.94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单位存款260.9亿元,比年初减少5亿元;储蓄存款322.97亿元,比年初增加23.5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90.05亿元,比年初增加22.25亿元,同比增长5.46%。其中,短期贷款318.63亿元,比年初增加34.77亿元;中长期贷款147.82亿元,比年初减少2.99亿元。 保险业保持稳定。全市保险公司21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97亿元,下降1.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95亿元,增长5.62%;人身险保费收入9.02亿元,下降4.18%。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68亿元,增长1.73%。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56亿元,增长13.49%;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12亿元,下降11.13%。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争取无偿资金3341.5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951件,其中,发明专利232件。专利授权量1558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7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7.35亿元,增长36.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01%,比年初提高1.73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36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5所,小学164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3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30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100%。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20.04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3.5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路510公里,光缆3096公里。 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84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5588张;卫生技术人员665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778人,注册护士248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4张、卫生技术人员5.24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3处。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30枚、银牌20枚、铜牌38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全国比赛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5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32项,增长52.38%;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00名,总数达到了3256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市区建成区面积70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道路面积5.92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7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098公顷,覆盖率44.26%,人均公园绿地18.88平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户达14.94万户,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9.68%,天然气供气总量4367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1369万立方米。供热面积达到1110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供水总量3703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1.5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完成投资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城中村改造、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5%。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新建水污染物减排设施4个,固体废物减排设施2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3%。全年净削减化学需氧量366吨,二氧化硫3839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89.62%和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