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红河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7 红河州红河县统计局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3873万元,比年初增长28.3%,其中:储蓄存款97203万元,增长21.4%。各项贷款余额77510万元,比年初增长19.1%,其中:短期贷款21818万元,增长15.9%。

全年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978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各项已决赔款408万元,比上年下降12.3%。

八、教育

2011年,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学校管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区域教育的统筹发展,全县教育工作成效逐级攀升,高考上线率达到97.9%,首次名列全州第二。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5所,其中职业中学校1所,普通中学14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195所(包括完小76所、非完全小学21所、教学点98所),幼儿园5所(附设幼儿园84所);全县共有在校学生56898人,其中高中生1496人,职高生887人,初中生17207人,小学生37308人,在园儿童5918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269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2%,初中毛入学率达103.92%,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19%,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95%,全县“两基”指标基本达到要求。高中教育再次有所突破,毛入学率达36.07%,较上年提高3.52个百分点,2011年高考上线率达97.95%,较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名列全州第二。职业教育专业不断拓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共招生172名,使在校学生达到了887名。着力实施“1150”工程,进一步加快幼儿教育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撤并校点增办学前班。2011年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41.93%。

九、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

认真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总抓手,抓建设服务,促完善提高,抓活动创新,全县文化体育事业呈现出繁荣稳定、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1个,电影放映1个,民族歌舞团1个,图书馆1个,各类文化站、群众文艺组织16个;文化机构从业人员70人。以县图书馆、县灯光球场为重点的文体重点项目有效推进,随着“农家书屋”落户43个村委会,启动2个乡综合文化站及11个村委会文化广场建设,城乡文化基础实施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通过一系列节庆文化活动的展演,文艺创作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一批诸如《歌舞红河》、《布谷鸟叫了》、《掰甘蔗》等优秀节目在省州演出时获得较好成绩。2011年11月1日举办的中国红河哈尼长街宴大型广场乐作舞表演活动,共有46支队伍,4000余人参加展演,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充分展示了红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乐作舞的艺术风采,极大地丰富了我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1年,全县拥有卫生机构数1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36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6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1人;传染病发病率281/10万人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4%;无害化卫生普及率6.33%。

2011年,全县广播覆盖率达94.11%、电视覆盖率达95.05%,有线电视入户率9.6%。共有直播卫星接收设备18072套,无限覆盖发射台3座,其中:县级1座,乡级2座。发射机功率1900瓦。

2011年,共播出新闻稿件1230条,完成任务数1100条的112%;播出电视栏目《精彩红河》、《侨乡艺苑》各86期;《民生在线》栏目播出民生类新闻14期70条;制作完成《历史的见证》等电视专题片7部,先后开辟了《数说十一五、迎建县60周年》等9个电视宣传栏目,首次完成“对话红河·60年巨变”乡镇党委书记和部分县属单位负责人访谈栏目26期。切实加大外宣力度,共向红河电视台报送新闻稿件281条,完成任务数240条的117%,采用210条;向红河人民广播电台报送新闻稿件305条,完成任务数110条的277%,采用144条。红河广电信息名列全州第二。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11年,全县单位从业人员7946人,比上年增长2.8%,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6842元,较上年增长32.6%。其中:国有单位7082人,增长1.7%;集体单位110人,增长0.9%;其他单位754人,下降15.1%。以上三种类型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劳动报酬分别为27969元、26214元、14003元,即分别增长32.9%、17.7%、26.2%。城镇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5元,较上年增长17.6%;据10点100户住户年报反映,农民人均纯收入2554元,比上年增长17%;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与上年持平;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69元,较上年增长28.2%;人均居住面积18.3平方米。

2011年,全县共有福利院、敬老院13所、848个床位,年末在院人数484人;全年发放城镇低收入保障金760.834万元,月人均补助164元,共有低保对象2000户,3843人受益;发放农村低收入生活保障金3456万元,月人均补助82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8040户37900人受益;发放城乡临时救助393.555万元,13605人次得到资助;全县共有23984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筹措医疗保障金539.024万元;全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84人,共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045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3616人,收缴养老保险费总额944万元;全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8934人,征收医疗保险费294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16万元;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39758人,参保率为81%,缴费率为81.3%;参加城镇新型养老保险人数3856人,参保率为62%,缴费率为78.5%。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内。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2011年,全县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农民增收、切实解决1.25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在认真督促落实上年续建项目的基础上,加强纵横协调联系,积极争取年度项目资金,着力推进以“垤玛三村两乡综合扶贫”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使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会帮扶、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革命老区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全年全县扶贫开发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782万元,其中中央及省州财政资金2502万元、有偿信贷扶贫资金2200万元(其中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700万元、涉农企业贴息贷款资金500万元)、上海奉贤、兵器集团社会帮扶资金1080万元。共实施了112个整村推进(其中省级90个、州级7个、上海帮扶15个),4个革命老区村、400人易地扶贫搬迁,467户安居房改造,20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6个产业扶持项目,完成了1.2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工作目标,为我县建设和谐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