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宜都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有文化馆指导的馆办文艺团体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10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50个,有村(社区)文化室163个;市级主要文化产业单位全年接纳观众(参观)33.71万人次,馆藏图书114.96千册。 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7.08%,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5.31%。 全市有卫生机构279个,床位1636张,执业(助理)医师671人。按人口计算的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7.1个,拥有床位41张,拥有医生数17人。 全年举办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活动18次,参加活动14万余人次。全年获得省以上运动奖牌15块,其中金牌8块。 十、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居民总户数为149997户。户籍总人口为394996人,比上年末增加562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79970人,非农业人口115026人,分别占70.9%、29.1%;男性199926人,女性19507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6%、49.4%;18岁年龄以下人口为47584人,占12.1%;18—35岁人口94172人,占23.8%;35—60岁人口177386人,占44.9%;60岁以上人口75854人,占19.2%。全年人口变动中,出生3229人,出生率为8.18‰;死亡2502人,死亡率为6.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4‰。全年人口机械变动情况为:迁入1876人,迁出978人。 自然年度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27%。 全社会从业人员22.7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10万人,第二产业9.25万人,第三产业9.40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4.90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7.85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684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780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8%。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4元,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922元,增长17.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9%。 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9151元,增长18.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1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5%。 全市有5.14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77万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2.55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1.62万名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2.36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其中有806名职工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331万元。职工各项保险待遇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为100%。10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全市农村有28.74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38%;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16.04万人,积累基金55675万元。 全市有抚恤、补助优抚对象3084人,有优待优抚对象292户。全年有6333户、14105人享受城市低保,有7439户、14248人享受农村低保。民政部门医疗救助33307人次。年末各类收养性单位19个,床位1803张,收养各类人员1711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为23.7万亩,其中水田9.93万亩,旱田13.77万亩。 非金属矿藏资源储藏量64856万吨,煤炭蕴藏量5660万吨。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2.58万亩,零星植树118万株。森林蓄积量为242.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8.8%。 规模工业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78.3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4%,其中:煤炭消费量295.14万吨,汽油277.3吨,天然气1521.32万立方米,用电344574.48万千瓦时。规模工业产值单耗0.3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2.6%。 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总额46149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 城镇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为10.2万吨/日,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3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846公顷。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8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22.1万亩、农业经济损失5900万元。 全年工矿企业安全事故8起,其中死亡9人;工矿企业安全事故直接损失额143万元。 全年共发生道路安全事故67起,死亡19人;交通事故直接损失额3.78万元。 注: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人口自然变动按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统计数据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