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年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44名。在省级以上比赛中,我市共获得奖牌95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40枚,铜牌28枚。全市举办运动赛会115次,参加人数达10.5万人。全市共有20.3万名适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卫生和社会服务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8个,其中医院33个、卫生院79个。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747人,其中医生执业医师1777人,助理医师446人,注册护士2092人。卫生机构床位数5062张,其中医院3658张、卫生院1270张。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162人。妇幼卫生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94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79个,床位1270张,卫生技术人员146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9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达100%。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有中心敬老院20所,五保家园19处,共有床位1781张。年末有16.9万城乡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比上年末增加1700人,发放保障金2亿元,比上年增加2800万元。其中4.5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8420万元;12.42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11670万元。为12.61万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226.5万元,为临时困难人员发放救助金284.6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0.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23万人,所占比重51.09%;乡村人口53.84万人,所占比重48.91%。男性人口56.8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1.67%;女性人口53.2万人,所占比重48.33%。全市人口出生率9.85‰,死亡率5.21‰,人口自然增长率4.64‰。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5元,比上年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238元,比上年增长1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3%,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2.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3.02岁。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58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63元,比上年增长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76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25万人,增加0.4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18万人,增加0.3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13万人,增加1.12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3.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6万人,增加3.08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参保面达到93.7%,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均达到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1.29亿元,受益60.67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全年为2.4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3.35亿元;为参保人员支付医疗保险费2.33亿元;发放企业下岗失业保险金602万元;发放工伤保险金1638万元。 扶贫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争取扶贫资金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改良移民乡村盐碱地2.3万亩,建设农田防风林带7644亩,改建移民住宅5310户。移民乡村电话普及率达到97%,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8%。为8.2万贫困移民落实了国家农村低保政策,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6元,比上年增加368元,增长20%。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资源管理取得新成效。全年耕地保有量25.79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5.53万公顷,建设用地9.0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52.5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35.16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29.16亿立方米。当年人均水资源3550.4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660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32.4~190.3毫米。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1.98亿立方米。全年用水总量29.8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3%。其中,生活用水量0.85亿立方米,增长3.7%;工业用水量2.73亿立方米,增长1.1倍;农业用水量26.3亿立方米,增长3.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0.3立方米,下降6.7%。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发现矿产地453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37处。能源矿产地39处,金属矿产地254处,非金属矿产地160处。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63.8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9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396吨标准煤,下降3.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02万吨,下降4.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94万吨,下降6.98%。 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24.64万公顷。全市共建成生态示范点3个。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垃圾定点堆放、集中处理率90%。 年末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9%;城市污水处理率59.9%,比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164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98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14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7.98%,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96.3平方公里,覆盖率10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小区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77.7平方公里,覆盖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3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2.7dB(A)。空气污染指数92.6%,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241起,比上年减少35起;死亡81人,减少12人;直接经济损失290万元,下降70.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7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44起,比上年减少19起;死亡75人,减少2人;受伤159人,减少28人;直接经济损失27.8万元,下降14.9%;万车死亡率5.63%,下降1.1个百分点。全年发生火灾事故95起,比上年减少15起,无死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222.1万元,增长24.2%。全年4级以上地震发生3起,无死亡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