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澜沧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3 普洱市澜沧县统计局

六、金融、保险业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4319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0728万元,增长36.9%。各项贷款余额达20545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7.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7082万元,增长21.2%;中长期贷款余额148371万元,增长44.5%,其中个人贷款余额24298万元,增长20.1%。较好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全年保险系统原保费收入5638.8万元,同比增长25.5%,其中:财产险原保费收入3131.4万元,增长31.9%;寿险原保费收入1221.6万元,增长23.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原保费收入1285.8万元,增长13.9%。全年各类赔款及给付额1975.1万元,同比增长46.3%,其中:财产险赔款1314.4万元,增长29.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额660.7万元,增长98.1%。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发展。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实现增加值9666万元,同比增长10.2%。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客货运输平稳发展。县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635公里,其中:县管省道169公里,县道668公里,乡道1812公里,村道3986公里。

2011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15683辆,同比增长21.8%,其中:载客汽车(含家庭轿车)9302辆,增长23.6%;载货汽车(含低速货车)6381辆,增长19.1%。完成客运量176.9万人,增长15.0%,旅客周转量22088万人/公里,增长29.6%,货运量360.7万吨,增长17.3%,货物周转量25702万吨/公里,增长20.3%。

邮电通信业保持稳步发展。2011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4627万元,同比增长15.3%;固定电话2.17万部(含小灵通),同比增长11.3%;移动电话28.48万部,同比增长21.6%;移动电话普及率57.3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有21824户,同比增长1倍。

八、对外贸易、引资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2725万美元,同比增长11.4%,其中:进口2489万美元,增长5.4%,出口236万美元,增长1.7倍。

2011年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新建、在建外资项目9个,其中:本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个,全年签订合同利用外资金额5328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3912万元。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6500人次,增长1.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764万元,同比增长15.0%。

九、教育、科枝、文体、广电、卫生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两基”成果平稳巩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2011年学年制,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99所,同比下降20.7%,在校学生57844人,同比下降3.2%,其中:全县小学校160所,同比下降23.4%,在校小学生32585人,同比下降4.1%;初级中学18所,在校初中生12582人,同比下降3.6%;普通高中4所,在校高中生7130人,同比下降3.7%;职业中学4所,其中成枝校3所,在校生1502人,同比下降4.21%;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4046人。小学毛入学率达99.56%,初中毛入学率达99.34%。全县共有49912人中小学生享受国家“两免”政策;有23779人中小学生享受营养餐补助、有36920人中小学生享受扩面补助政策,补助金额共计3977.69万元。

科枝、文体、广电事业加快发展。2011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569期11.97万人次;送电影下乡1920场,观众达42万人次;艺术演出98场,观众达9万人次;完成4个乡镇文化站和13个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建设,启动第二批8个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160个村文艺队不断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巩固提高,实现自办电视栏目直通乡镇,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2.0%和93.0%。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稳步开展。2011年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3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12人;新农参合人数达394187人,参合率达95.58%。全年共有60余万人次享受新农合减免补偿,减免补偿金额达4305.5万元。全年传染病发病率达141.09/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1.9%。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建设,启动20个村级住院卫生室建设。

十、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勐朗坝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建设加快推进。近期,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建设面积达28平方公里,市政道路建成总长21.6公里,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9.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4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房面积16.8平方米。“两污”项目建设加快。垃圾处理场、日处理80吨,总库容98.5万立方米,于2010年3月31日开工建设,至今累计完成投资3074万元;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配套管网完成投资1321万元。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35起死亡人数25人,分别增长45.8%和66.7%。其中: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人数5人,分别增长25.0%和25.0%;道路交通事故30起死亡人数20人,分别增长57.9%和81.8%;火灾事故无。

十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不断加强。2011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14人,下岗再就业人员27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00人次(含技能、引导、在岗等培训)。截止2011年末城镇居民登记失业人数1138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4.0%。

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加强,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2011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933人,同比增长14.1%,其中:再职职工参保人数9360人;年末工伤参保人数6239人,增长18.3%;生育保险人数4031人,增长15.3%。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193人,同比增长3.2%,其中:城镇职工参保20727人,城镇居民参保15466人,分别增长1.8%和5.2%。

全县实有城乡低保对象180774人,同比增长2.5%,其中:农村有低保对象170255人,占城乡居民低保总人数的94.2%。全年发放城乡低保等各类救助金共计20388.4万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农村发放低保金17984万元,增长19.0%。全县实有农村“五保户”4643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687.2万元,增长12.3%。实施建设住房保障性工程842套48520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34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1880户。今年完成4所、启动6所农村敬老院住宿楼项目建设。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成效显着。据市局返馈人口资料显示,201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达49.49万人,同比增长5.89%。其中:女性23.38万人,占总人口的47.25。(1)乡村人口39.37万人;(2)城镇人口10.12万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为37.56万人,占总人口的75.89%。城镇化率达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