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1 朔州市统计局

旅游:全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5.1万人次,接待国内旅客536.9万人次,分别增长23%和24.7%;旅游外汇收入1650.2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47.2亿元,旅游总收入48.3亿元,分别增长27.7%、31.1%和31.6%。

九、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5.0亿元,比上年增长32.1%。一般预算收入70.9亿元,增长27.2%。其中,税收收入154.8亿元,增长37.0%。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2.1亿元,增长20.0%;教育支出20.3亿元,增长26.7%;科学技术支出1.0亿元,增长3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亿元,增长32.8%;医疗卫生支出6.9亿元,增长37.8%;环境保护支出4.0亿元,下降13.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3亿元,增长11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2亿元,增长29.9%;公共安全支出5.5亿元,增长2.6%。。

金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4.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7亿元,增长17.7%,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9.8亿元,增长18.1%;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1.9亿元,比年初增加61.7亿元,增长29.4%,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2.5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增长32.8%。

证券:全年朔州辖区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1%。其中股票成交额85.5亿元,增长183.7%;债券成交额248.4万元,增长544.9%。年末投资者资金账户开户数2.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3%。

保险: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8亿元,下降8.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4612.0万元,增长46.2%;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0亿元,增长29.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61亿元,增长30.3%。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3亿元,增长65.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及给付1248.4万元,增长12.3%;财产险业务赔款2.16亿元,增长16.4%。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招生7008人,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普通高中共招生2.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6.2万人;初中共招生3.4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0.0万人。

科学技术:全年全市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455件,比上年增长42.6%。全市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867份,成交金额24.5亿元。全年有3个项目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获得国家资助176万元。全年全市共取得13项科技成果。

年末全市有气象台站6个。全市开展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共计6个。全市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6个,防雹、增雨受益覆盖面积4千余平方公里。全市有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

年末全市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5个,省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全年小震活动15次,最大震级2.3级。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年末全市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7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用户10.0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4.4%,电视人口覆盖率98.6%。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图书338.8千册。

卫生: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75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447张;卫生技术人员8307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较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人口27.4万人。

体育:全年全市销售中国体育彩票2744万元,比上年增长6.3%。年末全市拥有群众健身辅导中心、站点118个,体育指导员872人,举办体育比赛活动90次。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7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2‰;死亡人口0.9万人,死亡率为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87元(中心城市数),比上年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353元,增长1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24元,增长19.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09元,增长46.1%。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665元,下降0.6%;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2818元,增长19.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31.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6%。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2.8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3万人。

全年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8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9亿元,比上年增加0.6亿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8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3亿元,比上年增加0.6亿元。全年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3.2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

全年全市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710.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98.8万元。

全年全市完成保障性住房5.4万套,完成市定任务的101.1%。

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农村街巷硬化村累计905个,便民连锁商店累计1043个,农家书屋累计1307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累计1039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累计455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六个县区。

十三、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49天,比上年增加8天,大气综合污染指数由上年的1.49上升到1.53,上升2%。

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达到97.5%,提高0.4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供热面积1352.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9.0%,提高7.5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全年全市地方企业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22起,比上年减少57起,下降10.0%;死亡86人,比上年减少2人,下降2.3%。

十四、“四化一体”东部新区

全年“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完成生产总值725.8亿元,增长17.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总量8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12.1亿元,增长2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87.3%;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42.2亿元,增长31.1%,占全市7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1.7亿元,增长17.5%,占全市74.2%;财政总收入完成139.7亿元,增长26.9%,占全市79.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6亿元,增长17.4%,占全市77.0%;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989元,增长19.5%,绝对量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65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387元,增长15.7%,绝对量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8464元(六县区加权平均数)的9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