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金融 金融保持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509.9亿元,增长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3.5亿元,增长14.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18.0亿元,增长21.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1.7亿元,增长24.8%;中长期贷款余额341.7亿元,增长22.7%。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5家;其中,财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收入36.3亿元,下降5.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1亿元,增长13.2%;寿险保费收入25.2亿元,下降12.1%。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1.0亿元,增长41.0%。其中,财产险赔款支付6.0亿元,增长32.2%;寿险赔款支出5.1亿元,增长53.5%。 年末全市证券交易机构开户总数达到23.2万户,全年交易额904.9亿元。 九、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普通中学163所,普通小学校点364个(含教学点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6万人,在校学生4.8万人,毕业1.3万人,专任教师264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3万人,在校学生5.9万人,毕业1.6万人,专任教师1500人;普通中学招生5.2万人,在校学生16.4万人,毕业6.0万人,专任教师11252人;小学招生2.7万人,在校学生16.9万人,毕业3.4万人,专任教师11150人。全市幼儿园228所,在园儿童8.2万人,幼儿园教师1845人。 全市已建成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全市“两基”乡镇覆盖率100%,人口覆盖率100%。全面完成“爱心助学”工程任务,全市共有36.6万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减免费用2.0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46个,消除中小学危房27万平方米。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47.9万人;参加自学考试6.5万人次,获得本(专)科文凭185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4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32.8万人次。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3项,省级科技计划立项79项。16项科技成果获国、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德阳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广汉、什邡、绵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有13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全年共申请专利17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44件;专利授权896件,其中:授予发明专利权107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5项,成交金额1.6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全市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创新型直属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培育企业30家。全市已建立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分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25个,市级技术中心52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全市公共图书馆6个,其中一级馆2个,总藏书量82万册(件)。有文化馆7个,其中一级馆3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2个。新建德阳市文化馆,面积达5566平方米。建成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21个。群众性广场文艺表演多姿多彩,全年送文化下乡活动共计310场。文艺创作日趋繁荣,小品《接待》获四川省第十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剧目奖。全市现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博物馆6个。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地方报纸出版3种,出版量1400万份;杂志出版4种,出版量6万册。全市档案馆1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约22.4万卷,全年利用档案6.6万卷次。 医疗卫生工程不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6个县(市、区),覆盖农业人口2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本年度支出总额为5.5亿元,受益470.0万人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个,为6个妇幼保健机构配备急救设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全市6个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县(市、区)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6万人次。 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816个。其中:医院69个,卫生院13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拥有卫生机构人员220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13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7352人,注册护士5275人。全年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804例,报告死亡48人,报告发病率381.8/10万,死亡率1.3/10万。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8项、市级奖励24项。创建国家级训练基地1个,省级训练基地1个、市级训练基地2个。全市共建全民健身路径408条,当年新建261条,其中,新建乡镇全民健身路径66条。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市级体育俱乐部2个,建成“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5个。有43名运动员输送到省(市)优秀专业队,有1人列入2012年奥运会苗子。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6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市出生人口3.6万人,死亡人口2.5万人。年末总户数150.3万户,总人口390.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00.2万人,女性人口190.3万人,性别比为105.2:100。全市城镇化率43.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1元,增长15.8%;人均消费性支出14213元,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31元,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72元,增长4.4%。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新增就业3.8万人,再就业1.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1人,登记失业率3.8%。 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岗职工人数达到5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56.4万人,增加3.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9万人,增加0.4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 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22.8万人,增长3.2%;保障资金投入3.5亿元,增长36.3%。其中城镇11.2万人,资金投入2.3亿元;农村11.6万人,资金投入1.2亿元。 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4个,床位501张;敬老院125所,床位8260张。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5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35个。社会救济对象55.0万人。其中:农村救济对象39.3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