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德阳市统计局 2012年3月21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4亿元,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21.0%,第三产业增长11.1%。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5.6:60.0:24.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6%,拉动经济增长12.0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1562元,按照2011年12月31日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达到5009美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30.3亿元,增长19.0%。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4%,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市财政总收入258.8亿元,增长3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7.1亿元,增长46.4%。财政总支出235.4亿元,下降19.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3.2亿元,下降31.7%,其中,教育支出20.9亿元,增长2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2亿元,增长11.0%;卫生医疗支出14.4亿元,增长63.1%;住房保障支出9.9亿元,增长63.6%。 二、农业 狠抓科技助农增收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5.1亿元,增长3.9%。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01公顷,下降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8公顷,增长0.4%;蔬菜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2公顷,增长0.4%。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05.2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增长1.5%;油料作物产量为18.4万吨,增长1.9%;蔬菜产量192.1万吨,增长2.8%;瓜果产量8.1万吨,增长31.8%。积极调整畜牧生产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养殖业比较效益提高,全市出栏生猪427.7万头,下降2.6%;出栏家禽9910.4万只,增长0.9%;肉类总产量49.1万吨,下降1.1%;禽蛋产量12.7万吨,增长6.4%。 产业化发展成效突出。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517个,其中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5个。专合组织1267个,带动65.1万农户致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工业发展呈“高开稳走”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3亿元,增长23.5%,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总量继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61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5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79.5亿元,增长35.8%。其中:机械、食品和化工三大传统产业贡献突出,完成工业总产值1686.4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7.4%。 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5.7亿元,增长43.0%。实现利税232.9亿元,增长29.0%。其中:利润128.0亿元,增长3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全市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0.7亿元,增长28.6%,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生产白酒11.7万千升,增长39.0%;软饮料220.1万吨,增长32.7%;磷矿石340.2万吨,增长36.6%;水泥产量1062.2万吨,增长32.0%;电站用汽轮机3916.7万千瓦,增长19.3%;发电设备3968.2万千瓦,增长15.0%;精制食用植物油48.9万吨,增长53.0%;钢材产量72.7万吨,增长28.9%。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239个;建筑业总产值269.4亿元,增长7.8%;施工面积1923.5平方米,增长24.9%;竣工房屋面积676.5万平方米,增长6.3%;实现工程结算收入242.5亿元,增长4.0%;实现利润总额4.0亿元,下降3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一手抓灾后重建的全面完成,一手抓投资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4亿元,增长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96.3亿元,下降0.6%;更新改造投资208.6亿元,增长13.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房地产投资达73.2亿元,增长56.0%。商品房施工面积为939.3万平方米,增长39.2%;商品房竣工面积137.8万平方米,下降8.6%;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15.5万平方米,下降4.9%;商品房销售额为84.5亿元,增长12.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6亿元,增长17.3%。分地域看,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0.9亿元,增长18.9%;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0.7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89.2亿元,增长16.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2.4亿元,增长21.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中西药品、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增势强劲,分别增长60.8%、57.3%和41.4%;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6.5亿元,增长15.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9.1亿美元,增长30.3%。其中:进口额15.1亿美元,增长19.0%;出口额14.0亿美元,增长48.0%。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9亿美元,增长26.3%。外派劳务2430人次。 开放力度加大。全年引进市外到位资金404.4亿元,增长41.6%。实现省外到位资金297.8亿元,增长36.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75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890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89%。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399公里,高速公路100公里。新铺油路(水泥路)477公里。全市实现乡乡通公路,100%的行政村已通公路。新建县、乡级汽车站9个。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7974万吨,增长12.1%;货物周转量53.2亿吨公里,增长18.1%;旅客周转量25.5亿人公里,增长8.8%。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3.1万辆,增长18.2%;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9.7万辆,增长19.8%。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7.9亿元,增长14.6%;邮电业务收入20.8亿元,增长2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95.0万户,增长9.8%;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30.2万户。 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1.7亿元,增长26.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17.5万美元,增长32.6%。接待国内游客874.2万人次,增长20.1%;接待境外游客0.8万人次,增长5.6%。年末全市旅行社43家、星级宾馆9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