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1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研发能力,科技创新和运用显着成绩,全年认证登记技术合同项目1195项;合同成交额9159.84万元,比上年增长34.4%;全年专利申请3976件,获得专利权155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91.2%和11.3%。

城乡统筹教育强区建设初见成效,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58所,其中普通中学47所,职业中学8所,小学103所,幼儿园19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分别为5.38万人、1.45万人、6.09万人、3.37万人、79人。学校基础建设顺利推进,全年中小学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达73.68万平方米。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全年大专以上升学上线率87.2%,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其中重点批上线435人,“二本”上线1489人,分别比上年多8人、84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公共图书馆藏书37.16万册(含电子图书),书刊外借48.60万册次;文物藏品1107件,藏品参观15万人次;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99.48%。

“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相继开展,全年举办区级以上运动会50次,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96.42%;专业体育人才辈出,发展等级运动员50人,其中二级运动员15人,三级运动员35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卫生机构9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492张;执业医师、助理1388人,注册护师、护士1340人。全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99.6%,流脑接种率92.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年末参加人数达47.29万,比上年增加了0.13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升级,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宜居渝北”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年完成97.7万平方米主城干道改造和居住区综合整治,建成2个城市广场,3个城市公园,13个社区公园,城市整体形象大幅提升。将“畅通重庆”建设落到实处,全年打通18条城市断头路,完成22万平方米道路黑化。

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全面完成125项创模指标。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86毫克/立方米、0.035毫克/立方米和0.0032毫克/立方米,年均浓度全部达标;城区区域环境噪音平均等效声级为54.1分贝,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5%;建成龙溪、两路无煤城区,建成8个基本无煤场镇,覆盖率达71%;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全年332天,达标率90.96%。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4元,增长15.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83元,增长8.1%。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超万行动”初见成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9元,比上年增加1545元,增长22.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270元,增长29.41%,占人均纯收入的51.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119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21元,增长18.0%,其中用于衣着、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增长40.8%、8.1%、34.4%、41.4%和67.8%。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6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4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9.2%、29.3%。农村居民参保养老保险人数为28.64万人,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人数为47.39万人。养老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区社会福利机构(含未登记农村五保供养机构)60个,床位3962个;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575户,共267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9376户,共16806人*。

十三、人口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38.64万人,比上年增加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4.14万人,乡村人口34.50万人。户籍人口107.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08万人,比上年增长18.1%;农业人口44.53万人,比上年减少4.53万人。在户籍中,男性人口54.32万人,女性人口53.29万人,人口性别101.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12043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0.9,计划生育率为95.4%;死亡人口57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2‰。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为准。

2、财政、科学技术、体育、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未包含北部新区,其余未注明的统计指标统计范围均包含北部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