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全力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三大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发展更趋和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6.1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16.7:41.3:42。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5.2%。从居民消费品构成上看,八大类呈五升三降格局。上涨的五类是:食品类、烟酒、家庭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分别比上年上涨12.5、4.6、2、1.7和8个百分点。下降的三类是: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以及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分别比上年下降0.8、2.4和0.8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2.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5%,其中优良品种播种面积比重达到98%;粮食生产克服罕见伏旱影响总产量达到250.6万吨,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为35.5万吨、169.2万吨和41.9万吨,水稻和玉米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0.3%、8.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9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市拥有161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品牌,同比增加13个;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36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1%。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8.3亿袋,比上年增加3.9亿袋。 2011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41.2万头,比上年增长1.4%;生猪存栏101.5万头,比上年增长11.7%;羊存栏42.3万只,比上年增长4.8%;家禽存栏达到746万只,比上年增长3.8%。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6.3万吨,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猪肉10.9万吨、牛肉2.6万吨、羊肉0.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7.6%、6.7%和2.8%。截止年末,全市鲜蛋产量达到4.1万吨,比上年增长5.6%;奶类产量达到1.8万吨,同比下降9%。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2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0.2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7万公顷。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82万吨,比上年增长5.2%。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3%。其中,拥有农用拖拉机9.34万台,拥有农用运输车1.1万辆。农村用电总量达到4.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4%。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7.8万吨,比上年增长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截止201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95户;实现增加值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利税总额62.8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实现利润总额32.8亿元,比上年增长62.3%。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地方工业企业达到377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5.4%;拥有资产总额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78.7%;实现增加值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92.4%;实现利税总额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8.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1.2%;实现应交税金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交税金的90%。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28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2.4%;实现工业增加值5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7%,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原煤生产量达到305万吨,同比增长22.4%;水泥产量达到316.8万吨,同比增长4.5%;发电量达到7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其中火力发电量达到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1%,风力发电量达到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水力发电量达到7.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8.6%;轮胎外胎生产量达到441万条,同比增长0.8%,其中子午胎达到376.6万条,同比增长6.3%;机制纸达到20.9万吨,同比下降3.4%;焦炭达到28.1万吨,同比下降6.9%;气体压缩机达到95.1万台,同比增长11.3%;饮料酒达到25.5万千升,同比增长16.1%。 初步统计,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可比价)。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指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不包括劳务分包企业)实现利润5.9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1.8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占全部施工面积的比重为48.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1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民间投资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7.5亿元,比上年增长6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57.3%,其中工业投资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从工程类别看,建筑工程完成投资374.6亿元,比上年增长61.3%;安装工程完成投资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23.2亿元,比上年增长4.6%。从投资规模看,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4个,完成投资251.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6%。 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126.3万平方米,增长76%;其中住宅844.8万平方米,增长71.5%;新开工面积60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9%,其中住宅44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3%;商品房销售面积233.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8%;商品房销售额80.4亿元,比上年下降0.8%。 五、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为2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实现销售额77.6亿元,同比增长41.1%。 六、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全市共实现进出口总额10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出口总额39.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进口总额6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对俄进出口实现5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对日进出口实现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对韩进出口实现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6%。 |